《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測試測量 > 設計應用 > 虛擬儀器思想述評
虛擬儀器思想述評
梁志國、孟曉風、孫璟宇
摘要: 虛擬儀器的出現(xiàn),給儀器科學與技術帶來了又一次震撼,它給人一種全新的理念和感受,為人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及手段,也帶來了巨大的困惑與挑戰(zhàn)。那么,虛擬儀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它的目標是什么?能解決什么問題和達到什么效果?它有什么弱點?本文將主要討論這些問題。
關鍵詞: 虛擬儀器
Abstract:
Key words :

1 引言

  關于虛擬儀器,有許多種提法和分類[1~8],如卡式儀器、總線式儀器、計算機化儀器等等,多數(shù)均強調其軟件面板,強調其虛擬界面及控制環(huán)境,強調其軟件方法,一句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口號則稱:“軟件就是儀器”!

  實際上,虛擬儀器是一些借助于通用的模擬量及數(shù)字量輸入輸出平臺,通過計算機軟件,按已知的數(shù)學模型和時序實現(xiàn)的,具有信號測量、控制、變換、分析、顯示、輸出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智能化輸入輸出系統(tǒng)。

  典型的虛擬儀器模式可以理解為,除了信號的輸入和輸出以外,儀器的其它操作、測量、控制、變換、分析、顯示等功能均由軟件來實現(xiàn)的一種計算機管理的數(shù)字化儀器。

  虛擬儀器的出現(xiàn),給儀器科學與技術帶來了又一次震撼,它給人一種全新的理念和感受,為人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及手段,也帶來了巨大的困惑與挑戰(zhàn)。那么,虛擬儀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它的目標是什么?能解決什么問題和達到什么效果?它有什么弱點?本文將主要討論這些問題。

  2 虛擬儀器

 

  虛擬儀器的出現(xiàn)不是偶然的,它是客觀世界發(fā)展的必然。其最直接的表現(xiàn)即是以軟件功能代替硬件功能,從而迎接測試領域的三個挑戰(zhàn):1)測試成本不斷增加;2)測試系統(tǒng)日趨復雜;3)測試投資的保護要求。

  對于測量分析儀器來說,典型的虛擬儀器結構如圖1所示。其輸入為物理世界中的信號,中間經過數(shù)字世界的變換、處理過程,以軟件模型實現(xiàn)傳統(tǒng)儀器中的儀器原理,輸出為物理世界的信號或數(shù)字世界的數(shù)據(jù);這里,以A/D變換為特征的數(shù)據(jù)采集平臺是最基本的虛擬測量儀器平臺。而對于信號源類的設備來說,其輸入為數(shù)字世界的模型數(shù)據(jù),以軟件模型實現(xiàn)傳統(tǒng)信號源中的信號波形生成原理,輸出則為物理世界的信號,如圖2所示,在這里,以D/A變換為特征的任意波發(fā)生器平臺是最基本的虛擬儀器式信號源平臺。

典型的虛擬測量儀器結構框圖

圖1 典型的虛擬測量儀器結構框圖

典型的虛擬儀器式信號源結構框圖

圖2 典型的虛擬儀器式信號源結構框圖

  由此可見,傳統(tǒng)的儀器,其輸入、變換、處理、以及輸出,均以信號方式在物理世界中實現(xiàn),依賴于物理原理、法則、定律,而虛擬儀器,其主導思想是將其復雜多樣的儀器原理部分,主要放到數(shù)字世界中,依賴于數(shù)學模型和算法,以信息數(shù)據(jù)處理、變換、辨識等實現(xiàn),最終以數(shù)字方式輸出或回到物理世界以信號方式輸出。具體做法有:
1) 以數(shù)學模型的多樣性替代儀器原理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以軟件的變化獲得儀器功能的變化,以應對復雜性測試要求;2) 以軟件數(shù)學模型的穩(wěn)定性獲得高性能的儀器特征;3) 以硬件平臺的通用性獲得儀器的通用性、兼容性、互換性;4) 以軟件平臺的公共性獲得不同儀器的交互性與互換性。

  因而可以說,虛擬儀器是跨躍物理世界與數(shù)字世界的橋梁和紐帶,在統(tǒng)一的信息世界內涵里,連接著物理世界與數(shù)字世界。

  3 虛擬儀器的優(yōu)勢與效果

  與其它儀器不同,虛擬儀器技術的應用有很多不同以往的優(yōu)勢,并能獲得一些截然不同的技術效果,總結歸納如下:

  1)以軟件模型代替硬件原理;以軟件模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代替了硬件原理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從而降低了儀器硬件的復雜性,軟件模型沒有漂移、老化等硬件的物理弱點,因此增加了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

  2)用戶可以在通用硬件平臺上,通過變化軟件模型自行設計研制自定義的儀器;增加了儀器設備研制設計的柔性、適應性,使得儀器升級更新速度加快,成本更低,并能誕生許多新概念儀器[9,10],導致現(xiàn)代信號處理的最新理論、技術可以在第一時間應用于儀器儀表行業(yè)。例如,人們已經有可能研制出“統(tǒng)計特性分析儀”,以便測量分析任何一個信號的統(tǒng)計特性;可研制出專門的“周期波形分析測量儀”,以對周期信號的幅度、周期、波譜、失真、擬合函數(shù)、信號帶寬、抖動等,進行綜合]測量分析;也可以研制出專門的“小波波譜分析儀”,以便對任何感興趣的簡單或復雜信號進行小波變換分析,并輸出其波譜。讓復雜的原理和過程簡單化和平民化,使那些只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過程的工程技術人員,可以很容易地進行復雜繁瑣的信號波形數(shù)據(jù)處理和運算,而不必了解和掌握其詳細真實的數(shù)學過程。

  3)以A/D轉換和D/A轉換為基本功能的公共硬件平臺的出現(xiàn);導致了硬件的標準化,促使硬件成本降低,增加了通用性、兼容性和交互性。目前,主流的虛擬儀器主要是GPIB、VXI、PXI、PCI、LXI總線以及各種計算機總線(如ISA、RS232、USB、Fireware、LAN)標準的各種插卡和儀器模塊,即是標準化方面的嘗試。同時,也使得虛擬儀器模塊具有更加小巧的外形尺寸,容易組成功能強大的復雜儀器系統(tǒng),它們擁有良好的信息相融性,可自動完成各種復雜的預定任務。

 

 4)公共軟件平臺的出現(xiàn);這導致了開放性、多功能、復合儀器、集成儀器的發(fā)展成為可能[11~14];傳統(tǒng)的非虛擬儀器大都不具有虛擬儀器平臺的廣泛開放性,這使得人們一方面可以更加廣泛利用全部虛擬儀器資源,帶來了工作的靈活性和極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這些開放性進行組合,合成各種具有獨特目標功能和價值的專用儀器系統(tǒng),達到以通用技術獲得專用效果的目的。

 

  例如,可以在通用數(shù)據(jù)采集系統(tǒng)的公共軟件平臺上使用軟件模塊,構造出“數(shù)字電壓表”、“數(shù)字存儲示波器”、“相位計”、“失真度儀”、“頻譜分析儀 ”、“頻率計數(shù)器”等多種虛擬儀器,形成具有強大測量分析功能的“集成儀器系統(tǒng)”。而同樣可以在D/A轉換卡的公共軟件上使用軟件模塊,構造出“正弦信號發(fā)生器”、“方波”、“三角波”、“調幅”、“調頻”、“調相”、“直流”等多種信號源類虛擬儀器,它們也將形成以硬件同一性為特征的“集成信號源”系統(tǒng)供使用者選擇。

  5)與計算機平臺技術緊密結合、共同發(fā)展;導致了儀器性能伴隨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而水漲船高,同時使得網絡化儀器和超越時空儀器的發(fā)展成為現(xiàn)實。網絡化的虛擬儀器有可能與目前的儀器模式截然不同,它可能只是跨越時間和空間的一個技術存在而已,使人們無法確切表述其尺寸、重量、放置場所等經典的儀器信息。目前已經有的需求和應用,諸如遠程教育,已經在提出并籌劃的如遠程網絡化計量校準和溯源,都屬于這個方向上的進展[15,16]。

  6)軟件儀器模塊作為獨立儀器模塊成為可能;可望造成軟件儀器模塊與硬件儀器模塊技術分離,并分別獨立發(fā)展,不同部分的模塊有望可以任意組合,相同功能的模塊有望達到無條件互換。IVI (Interchangeable Virtual Instrument)基金會制定的VPP(VXI Plug & Play)規(guī)范,應該屬于這方面的工作和技術進展。

  7)標準化儀器序列的出現(xiàn);具有相同功能、共用公共硬件平臺、僅由軟件不同而形成的虛擬儀器系列將出現(xiàn),它們可以強調實時性、精度、速度、復雜性等不同特征,分別應用于測試、控制、校準、實驗等不同工作中;例如相位計虛擬儀器模塊,可使用過零檢測求取時間差法,可使用相關分析法,可使用正交分解法,也可使用曲線擬合法等多種方法來實現(xiàn);它們之中,可以有實時性最好的模塊,有準確度最高的模塊,有適應性最廣的模塊等不同特征;可以有適合閉環(huán)控制用、計量校準用、一般工程測量用等多種不同應用場合和要求??梢园凑詹煌囊筇攸c排序分類形成系列供應用者選擇。從根本上說,同系列中功能相同而方法不同的軟件模塊,理所當然地應視為不同的儀器模塊。

  具有不同功能、共用公共硬件平臺、僅由軟件不同而形成的虛擬儀器系列將出現(xiàn),它們可以強調參數(shù)多樣性、系統(tǒng)性、復雜性等不同特征,組成集成儀器系統(tǒng),達到以少量硬件資源,完成多種任務的目的。

  8)測量難題的解決和測量能力的擴展;例如,Agilent公司的N5530系列測量接收機,其調幅、調頻、調相信號測量誤差限分別為1%、1%和2 %,是目前測量行業(yè)里指標最高的調制信號解調儀器,校準溯源極為困難,但使用虛擬儀器方式,以波形測量方法進行數(shù)字化解調,完全可以獲得更高的測量準確度,并有望最終解決其校準溯源問題,將調制參數(shù)溯源到具有更高準確度的幅度和時間參量上。例如,目前計量行業(yè)中,正弦信號總失真度的測量多數(shù)在 200kHz以下進行,超出這個范圍的儀器設備很難找到,只能使用頻譜分析儀進行,過程煩瑣且誤差較大。而使用虛擬儀器,則可以很容易在相當寬的頻率范圍內進行失真度的測量。

  9)智能化儀器成為可能??傮w說來,儀器的智能化發(fā)展主要應體現(xiàn)出其測量的柔性、魯棒性、自適應性、全面性、多樣性諸方面,軟件模型在這些方面的表現(xiàn)要遠優(yōu)于硬件技術,并且為這些技術在機器人、無人飛行器等行業(yè)和領域的廣泛應用提供了技術可能。

  10)不確定度評定。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給出問題,一直是測量行業(yè)的一個基本問題,在非虛擬儀器條件下,它的給出極為困難,而虛擬儀器有著智能化和軟件模型化特點,在已知硬件極限參數(shù)和執(zhí)行參量這些基本的邊界條件下,其軟件模型參數(shù)的不確定度可望已知,并有希望在測量結果給出的同時,給出其不確定度,這也應該是虛擬儀器的一個發(fā)展方向。至少在計量校準行業(yè)和社會公用計量標準中,它有著廣泛的需求空間。

  4 虛擬儀器的缺點與不足

  與傳統(tǒng)儀器相比,虛擬儀器仍然有一些不足,總結如下:

  1)實時性較差;由于需要使用算法模型,導致量化采樣成為虛擬儀器的必須環(huán)節(jié),使得虛擬儀器給出測量結果需要更多的時間,軟件模型的適應性犧牲了其實時性,致使目前的虛擬儀器多集中在比較低的頻率范圍內使用,射頻、微波類儀器設備較少。解決方法之一便是借助于DSP技術、FPGA技術、ARM技術等將軟件硬件化,提高其實時性。

  2)量化誤差的影響不可避免;由于借助于數(shù)字化技術,基于A/D或D/A平臺,量化誤差屬于客觀存在,將對測量結果造成影響。其穩(wěn)定性和準確度也受到限制,無法達到很高水平,導致其在工程應用中通常達不到特別高的測量準確度,多數(shù)限于一般工程應用。解決的方法是借助于模型化測量方式,以模型參數(shù)給出測量結果,這將降低測量速度,從而犧牲實時性,而量化效應的影響仍然存在。

 

   3)構成虛擬儀器的核心——軟件算法的專門研究缺乏;包括算法模型的收斂性、使用邊界條件、與實際工程問題的符合程度等等。解決方式是開展虛擬儀器各種算法模型研究,研制標準化軟件儀器模塊。

  4)虛擬儀器屬于間接測量原理;其儀器指標與其硬件平臺指標有較大差異,用戶容易混淆其中的差別,導致指標提法和應用的混亂狀況;解決方式是同時給出硬件平臺指標和虛擬儀器指標參數(shù)。

  5)由用戶自己定義和研制的虛擬儀器缺乏指標和全面系統(tǒng)的性能考核。絕大多數(shù)虛擬儀器用戶沒有儀器設計和制造的專業(yè)知識與經驗,因而在虛擬儀器研制時,缺乏確定儀器指標的經驗和技術,對于量值溯源校準缺乏意識。解決方式是可以加強該方面的研究和方法規(guī)范,使之成為行業(yè)標準。

  6)單臺儀器系統(tǒng)操作復雜、不夠直觀。典型的虛擬儀器系統(tǒng)都離不開電子計算機,它們通常沒有獨立自主的硬件面板和按鍵旋鈕等,需要借助于儀器硬件平臺和計算機軟件平臺,以軟件系統(tǒng)執(zhí)行測量操作;因而當完成簡單的任務時,比非虛擬儀器的臺式儀器復雜和不夠直觀。解決的方法是可以將一部分虛擬儀器模塊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融合,研制成即插即用(plug & play)形式儀器模塊以降低其操作、安裝的復雜性。

  5 結論

  綜上所述,虛擬儀器的表述盡管有多種多樣的提法和特征,但其根本思想是以軟件模型算法代替儀器測量原理,將物理世界中的信號變換、處理功能轉換到數(shù)字世界,以軟件模型對數(shù)據(jù)信息特征的提取來實現(xiàn)。結合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巨大優(yōu)勢和潛力,為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發(fā)展空間。

  參考文獻

[1] 周渭,渡邊健藏,近年來國外儀器與測量技術發(fā)展趨勢[J],儀器儀表學報,2005年,26(7): 764~770
[2] 廖開俊,劉志飛,虛擬儀器技術綜述[J],國外電子測量技術,2006年,25(2): 6~8
[3] 彭代慧,祝詩平,余建橋,虛擬儀器及其在遠程測控中的應用[J],中國測試技術,2006年,32(3): 113~115
[4] 張毅剛,虛擬儀器的技術介紹[J],國外電子測量技術,2006年,25(6): 1~6
[5] 孫亞飛,陳仁文,周勇等,測試儀器發(fā)展概述[J],儀器儀表學報,2003年,24(5): 480~484
[6] 王承,何志偉,許東芹,虛擬儀器——現(xiàn)代儀器發(fā)展的新階段[J],測控技術,2001年,20(10): 9~11
[7] 秦樹人,虛擬儀器——測試儀器從硬件到軟件[J],振動、測試與診斷,2000年,20 (1): 1~6
[8] James Truchard, 虛擬儀器的未來[J],測控技術,2002年, 21(9): 1~2
[9] 蔡軼珩,沈蘭蓀,黃祥林,脈象分析儀的研究進展[J]電子測量與儀器學報,2002年,16(4): 55~59
[10] 馬國強,徐蘇珊,吳金勇等,腳本虛擬儀器[J],電子測量技術,2005年,(1): 43~44
[11] 舒紅宇,岑伊萬,基于多線程技術的虛擬測控平臺設 [J],測控技術,2004年,24(10): 69~72
[12] 韓慧蓮,徐曉東,張倫,虛擬儀器通用測試軟件的設計與實現(xiàn)[J],電子測量與儀器學報,2002年,16(4): 55~59
[13] 趙建,涂滿平,陳國榮,虛擬儀器的軟件設計[J],測控技術,2003年,22(10): 36~38
[14] 宋躍,陳衛(wèi)兵,周明輝等,CPLD實現(xiàn)的虛擬多功能儀器集成[J],測控技術,2002年,21(6): 58~60
[15] 秦學華,劉亞斌,孫渙鵬等,基于Labview的虛擬儀器網絡化實現(xiàn)[J],測控技術,2004年,23(2): 71~73
[16] 周毅,江建軍,基于虛擬儀器的網絡虛擬實驗室構建[J],測控技術,2003年,22(12): 59~61別。

此內容為AET網站原創(chuàng),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