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6年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計中國工業(yè)機器人總增長高達52%,年均增長在17%左右,將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
近日,在上海嘉定記者采訪了新時達機器人有限公司(下稱新時達機器人)副總經理人周朔鵬,他帶著記者參觀了新時達的機器人車間——一排排的成品機器人,有焊接機器人、噴漆機器人等。
新時達機器人,是新時達的子公司。它是機器人產業(yè)的新銳,其參與了海立集團的鈑金車間自動化改建,與海立集團有很多合作。
在周朔鵬看來,能如新時達一樣完整設計生產機器人的企業(yè)“國內少見,一把手就可以數過來”,他認為只要能做好系統(tǒng)就可以在這個行業(yè)立足,而做好系統(tǒng)必須要有自動化方面多年的積累。
對于上海機器人產業(yè),他認為由于上海的產業(yè)成本較高,只能定位高端機器人,避免與國際品牌的直接競爭,在足夠大的市場中找到合適的細分行業(yè),但一定要抓住目前的窗口期。
新時達周朔鵬:上海機器人產業(yè)只能走高端路線
國內“貨真價實”的機器人企業(yè)不多
記者:國內機器人企業(yè)很多,這個行業(yè)市場怎么樣?
周朔鵬:首先對市場有很多人理解得不透,有人說有太多的公司想要做機器人,但實際上絕大多數都是在拼裝機器人,甚至連拼裝機器人都不能算,更多的還是在做設備集成。最近,央視的一檔節(jié)目,他們的資料說中國有480多家涉足機器人的公司,我覺得如果真有480個公司還是蠻好的。20世紀70年代,日本機器人很熱,當時,他們也有近兩百多家涉足機器人的公司。我是覺得這是好事,有這么大的一個群體在做這個產業(yè),還有更大群體在關注這個產業(yè),這些人都在推動這個產業(yè)的發(fā)展,這對中國的機器人產業(yè)來講是巨大的利好。在很多力量共同的推動下,一個產業(yè)更容易成熟,但最后留下來的企業(yè)一定是有技術儲備、技術創(chuàng)新的公司,就像現在的手機產業(yè)。
大家也會說,有這么多家公司參與到這個市場,會不會像太陽能那樣很快產能過剩,我認為不會,太陽能產業(yè)只要有錢買設備,就能加工制造這個東西,這和機器人產業(yè)不一樣。機器人是知識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產業(yè),你得有人去研發(fā),還要有技術的積累和沉淀,需要一定的時間,然后,還得有錢,這是個需要投入很大的產業(yè)。國內同時具備這些條件的企業(yè)就很少很少了。
中國有錢的公司很多,但是他有成熟研發(fā)團隊嗎?另外他的主業(yè)是做驅動、控制類產品的嗎?研發(fā)機器人需要產業(yè)基礎的基墊。這就形成了行業(yè)門檻。所以現在有很多公司在投錢做機器人,但真正取得成果的不多。所以不單是錢的問題,如果僅僅靠錢就能砸出像樣的機器人產品,那就真會出現風能、太陽能的局面。有技術積累還可以貸款,可以融資,但是人才和技術經驗的積累不是一時半會兒可以速成的。
新時達從1990年代開始一直在做驅動和控制產品。這樣的公司在國內是比較少,所以,新時達做機器人是產業(yè)能力的順延。機器人的軟件、控制器、驅動器以及本體等核心部件,都是我們自己研發(fā)的。
記者:中國機器人大概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起步的?
周朔鵬:國外機器人發(fā)展四五十年了,他們1990年以后進入中國市場,基本壟斷了中國的市場。2007年國家863計劃支持奇瑞做機器人,他們最早的機器人我參與了,后來,在奇瑞三焊車間使用的第一臺奇瑞自己的機器人就是我參與研發(fā)的,當時參與這項工作的還有埃斯頓的王博士。那時做機器人在中國還是個非常新的話題,熟悉這個產業(yè)、進入這個產業(yè)的人當時非常少。從2009年之后,國家開始重視這個產業(yè),特別是金融危機后,國外感受到產業(yè)空心化問題,提出了很多制造業(yè)回歸的想法。
今天,國外的機器人產品幾乎壟斷了中國的機器人市場,就像一個剛開始學習走路的小孩子,你剛開始走路就面對著非常強大的競爭對手。但是好在中國的市場足夠大,國外的機器人即便是在中國的銷量很大,去年世界機器人組織IFR的一個數據說,中國新增三萬多臺機器人,但是,三萬多是不足以填滿中國市場的。所以我們在機器人產品的推廣過程中,國內對手很少,都是直接面對國外的競爭對手的。
機器人最核心的是軟件
記者:量大還是不大呢?
周朔鵬:這個量不大,就算是abb,2013年也就四五千臺。2013年中國機器人產業(yè)聯盟也有一個數據,說國產機器人九千多臺,各種各樣的機器人產品全都算進去,是這樣一個數據。中國國產的九千多臺機器人絕大多數在低端市場上,國產高端的機器人產品并不多。
記者:做焊接機器人的多一點是吧?
周朔鵬:是的。國產機器人一般是焊接、噴涂還有搬運的多一些。其實機器人從機械構型上是有差別的,焊接機器人針對焊接工藝要求去設計;噴涂機器人要能防爆,這方面國產機器人做得還不是非常好。
還有一些特種機器人,根據用的場合不同,會有不同的機械構型,但這并不是機器人最核心的東西。他長成什么樣已經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軟件,打個比方,大家都有大腦、四肢,但這并不是人與人之間主要的區(qū)別,人和人不同主要區(qū)別在于他們的教育背景、受過的培訓不同,也就是腦袋里的東西不同,相當于軟件的不同,所以機器人更多的是個軟件產品,而不是一個機械產品。你看谷歌在干什么,谷歌收購了十幾家機器人公司,而這些機器人公司都是以軟件見長?,F在有一個叫ROS的機器人操作系統(tǒng),是一個軟件、一個機器人開發(fā)平臺。不管5年也好,8年也好,最后誰擁有機器人的完整的軟件系統(tǒng)開發(fā)的能力,誰最終就能贏得這個市場。機器人是一個高科技產品,但是太多的業(yè)內人不把他當高科技產品,以為拼拼裝裝就可以了。
記者:做機器人的核心技術是什么?
周朔鵬:我們常說的機械本體、精密減速器、控制器、伺服驅動器和電機五大核心部件構成機器人。其實這里面忽略了最重要的——軟件。機器人應該有六大部件,第一就是軟件,第二個是它的控制器,然后才是驅動器、電機、減速機這些東西。以庫卡為例,庫卡的機器人軟件是自己開發(fā)的,控制器是工控機,控制卡是自己開發(fā)的,驅動是德國的力士樂幫它定制生產的,電機是西門子的,減速機是日本的Nabtesco,還有捷克的Spinea,機械本體是自己設計的,機械部件也都是外協(xié)加工,然后在松江的總裝廠組裝到一起。
庫卡做了什么?軟件和整個系統(tǒng)的設計是他做的,控制器、驅動器、電機外包給別人,幫他定制開發(fā),但是千萬不要以為這是通用的產品。最關鍵的系統(tǒng)設計是庫卡做的,整個系統(tǒng)完完整整設計好,控制器做哪些控制,哪些功能是驅動去實現的,如何構成這樣一個完整的、復雜的系統(tǒng)。在完整的系統(tǒng)設計的基礎之上,再把各個部分分開,外包給不同公司去幫他定制,最后自己總裝。
國外機器人公司的研發(fā)都不在中國,在國內一般就是總裝廠和銷售公司。從這個角度看,能設計軟件、控制系統(tǒng)的公司才能被視為真正的機器人公司,而電機、減速機這些東西都不那么重要,都可以讓別人代工,但機械的設計是要自己做的,否則軟件沒法配套,特別是里面涉及到動力學控制的問題。
新時達所有軟件都是自己開發(fā)的,有自己的控制系統(tǒng),新時達有自己的驅動產品,我們沒有電機、減速機,因為電機無論國內、國外都是通用的,到處可以買得到標準品,不需要自己做。減速機也是一樣,無論從國外買還是從國內買都可以。機械本體是自己設計,最后我們總裝。和國外大公司不一樣的就是我們的研發(fā)在這里。
記者:會不會某一個關鍵的中間產品讓競爭對手卡住,買不到,沒有替代的情況發(fā)生?
周朔鵬:現在基本上不存在這個問題。我們軟件、控制器和驅動器自己開發(fā),不受限制。電機國內到處都是,國外也是敞開在賣,有很多家供應商。減速機以前大家以為會受限制,但還是有好幾個供應商,減速機有日本的Nabtesco、住友、Harmonic,捷克的Spinea。國內也有。這樣看來,這個產業(yè)鏈基本上已經成熟了,六大關鍵部件,除了軟件和系統(tǒng)必須自己開發(fā)外,其他東西沒有一個是由一家公司獨家供貨,或者說是由一個國家壟斷的。即便出現極端情況,日本減速機買不到,還有其他的國家在供貨,或者在中國就有公司能生產,不管是合資的還是本土的,所以沒必要有太多顧慮。
記者:做機器人這塊比較突出的困難是什么?
周朔鵬:現在你看到這么多家的機器人公司,它的控制系統(tǒng)絕大多數都是買了國外的,自己只能做機械部分。在國內,看得到、摸得著的東西往往都是能夠解決的,但是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大家就拿它沒辦法。還好,我們這兒不缺。軟件、控制系統(tǒng),這些東西還是得自己做的。否則的話,你的各種信號怎么交互,怎么控制,對吧。
靠挖人做不好機器人
記者:要是百度開始做機器人是不是有很多機會?
周朔鵬:這個也是可能的,因為他在軟件這方面是很專業(yè)的。但是他需要一些技術人員,技術人員給他做模型,給他做設計,然后就是說可以通過軟件工程的方式去把它做出來,這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從技術本身的角度來講,這些工作必須由工程技術人員來做的,而不是說僅僅是寫代碼、寫軟件的人可以去做的。
記者:那國內這塊的人才多嗎?
周朔鵬:國內合適的人還是比較少的,因為,國內真真正正做研發(fā)的公司其實不多的。絕大多數的公司都處于核心技術缺失狀態(tài)。所以在這個領域里面,所謂的高端人才是非常非常缺的。
記者:人才能從海外引進嗎?
周朔鵬:這沒太大意義。谷歌為什么要去收購小公司,有些小公司也就十幾個人,但是谷歌買公司出價很高。反過來,如果去挖人,這家挖一個,那家挖一個,挖這種層級的十幾個人才用不了多少錢,但為什么谷歌還是要花這么多錢去買公司?就是看重成型團隊的力量。人才在一起組成團隊才是值錢的。即便找很強的人才,但拼在一起并不見得能組成有實力的研發(fā)力量。團隊是要去培養(yǎng)、搭建、磨合才能形成。機器人難就難在不是一兩個人可以完整做出來,它涉及到的交叉學科太多,從軟件到硬件到計算機原理、系統(tǒng)技術、控制工程、軟件工程、操作系統(tǒng)、傳感器、數學、機器人學、機械設計、機械工藝、有限元分析、動力學理論等等,所以沒有哪個人能出來說我是機器人專家,沒有人能這么全面。
記者:這是牽涉到很大范圍的工業(yè)基礎。
周朔鵬:對,所以做機器人非常強調團隊力量,成型的團隊里即便跑掉了一兩個人,團隊還可以有效地自我修復,但如果從頭組建一支團隊就很復雜。所以去挖一兩人是沒有用的,必須要有隊伍??客趲讉€人就想做好機器人還是不現實的。這個行業(yè)還是比較年輕的,資源也有限。
上海機器人產業(yè)定位高端
記者:上海的機器人產業(yè)環(huán)境如何?
周朔鵬:上海的環(huán)境不錯,各大機器人公司總部就在這里,有很多、有很好的基礎技術和積淀的公司。國內其他地方比不了,因為這種人才環(huán)境、產業(yè)環(huán)境,全國其他地方都沒有。但外地的直接補貼、稅收優(yōu)惠之類的比較多,人力成本也有優(yōu)勢。很多地方的機器人制造有補貼,銷售、使用也有補貼,會給機器人產業(yè)非常實際的優(yōu)惠政策,直接和錢掛鉤。上海在這方面比較理性,沒有那么激進地去扶持,所以在上海做機器人的綜合成本很高,但在上海有條件開發(fā)出更好的機器人。兩相綜合,在上海做機器人就得定位國內高端,如果和其他地區(qū)的定位沒有差距,成本上壓力會很大。
記者:如何和國際品牌競爭?
周朔鵬:要分析國外的公司在中國的優(yōu)勢、劣勢是什么。他們有這么多年的積淀,有非常好的產品,國外的產品絕大多數都是依托于汽車工業(yè)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起來的,他們在這些特定行業(yè)里做得非常好,軟硬件都非常好。但隨著全球產業(yè)的轉移,國內的產業(yè)非常復雜多樣,所以國際巨頭不可能在任何產業(yè)都是最好的。不同的行業(yè),需要不同的工藝、軟件,造成很多細分市場,為國內有能力的公司留下了足夠的空間,如果針對特定市場、產業(yè),開發(fā)特定的機器人產品,就有發(fā)展機會。我們不需要直接去面對國際巨頭,我們也沒有總是想著把機器人賣到整車制造廠去,人家已經壟斷了,進去的成本非常高,沒必要去硬拼。不能看著別人吃肉就去搶人家碗里的肉,可以找別的肉吃。
記者:希望上海如何扶持機器人產業(yè)?
周朔鵬:外地的機器人產業(yè)園,對產品研發(fā)、產品銷售,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直接的扶持政策。上海的產業(yè)政策還是比較冷靜,看看能不能也熱起來。
記者:能不能讓政府調動大型國企與你們合作發(fā)展機器人?
周朔鵬:我們也在合作,上海的相關部門也在幫我們去找這樣的合作機會,幫我們牽線搭橋。這個產業(yè)的扶持還是比較復雜的,不僅是錢的問題,還有各種各樣柔性的東西。現在絕大多數企業(yè)使用國產的機器人還是單機工作站,或者比較短的生產線,是嘗試性的應用。這是個階段性問題,如果你是采購方,你也會非常謹慎地面對新生事物。這是必須要有的過程。
記者:新時達有和德資企業(yè)有合作?
周朔鵬:我們在德國有一家公司,是我們收購的。我們在德國也有研發(fā)中心。
記者:收購越來越多了。中國除了上海,還有其他哪些地方做機器人比較專業(yè),是安徽嗎,奇瑞自己造機器人?
周朔鵬:他們有很好的條件。汽車廠用的機器人基本上都是一到兩個品牌,這樣管理成本、使用成本比較低,維護人員對這個品牌的機器人非常熟悉?,F在嘉定的產業(yè)園對焊接、搬運,這種直接可以替代人工的機器人很重視?,F在勞動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要求越來越緊、越來越高。這些行業(yè)的機器人升級改造迫在眉睫。要不就被市場擠出去,要不就產業(yè)升級。
記者:我看國家機器人產業(yè)“十二五規(guī)劃”中要求,將來機器人研發(fā)投入要到總銷售額的5%,這個水平是不是太低,其他行業(yè)好多公司的研發(fā)都能達到10%?
周朔鵬:新時達每年的研發(fā)經費都在8%左右。這也不低了,有很多公司是達不到的,這是很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