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個人隱私
安裝或使用一款 App 時,常常會跳出一篇長的看不到頭的文章:密密麻麻的小字、復雜難懂的條款,還有一個 “ 同意 ” 按鈕等在最后,誘惑著你按下去。
這些文章的名字常常是 “ 使用聲明 ” 或是 “ 同意條款 ”,它們代表著你同意將你的一部分信息開放給這些 App 進行使用。
但是你真的讀過這些聲明或條款的內容嗎?你知道在 “ 同意 ” 之后,你的信息安全將會發(fā)生什么嗎?
在北京舉辦的第三屆世界科技與發(fā)展論壇現(xiàn)場,央視財經頻道《對話》欄目邀請到了世界工程組織聯(lián)合會主席龔克,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360 集團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周鴻祎,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在各方觀點碰撞下,為你揭開信息安全的神秘面紗。
同意隱私條款后,我們的信息哪去了?
在按下 “ 同意 ” 前,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就是:我們的 “ 信息 ” 會去哪?
周鴻祎介紹道:“ 我們做網絡安全,發(fā)現(xiàn)今天保護用戶隱私的責任不該是用戶自己,應是數(shù)據(jù)收集者。因為用戶的數(shù)據(jù)都被各大公司、各個政府部門采集了,他們肯定放在了自己的服務器上,這也是你用這些數(shù)字化服務所必須的。最近這幾年,真正大規(guī)模的用戶隱私泄露給用戶帶來的傷害,都是黑客攻擊收集用戶數(shù)據(jù)的單位,往往把幾十萬、上百萬,甚至上千萬的用戶數(shù)據(jù),照片、口令、信用卡號都帶走。所以應該把責任從消費者轉移到這收集者身上,而不能老是給用戶渲染,好像用了數(shù)字化的服務隱私就丟失了?!?/p>
那么當你開放隱私使用權限之后,如何判斷這個公司有沒有保護好隱私的能力?
龔克對此提出了一個想法:“ 我們現(xiàn)在不知道哪種是不安全的。現(xiàn)在軟件前都有隱私保護的聲明,但它是不是執(zhí)行了,需要有人去檢測,檢測的結果應該是透明的,讓老百姓知道哪些是騙人的公司?,F(xiàn)在我希望能有一個工具,看看我家里用的攝像頭數(shù)據(jù)沒有上云,我是本地存儲的,它在往外傳數(shù)據(jù)嗎?我想檢測一下?!?/p>
怎樣算過度收集信息?
用戶如何判斷出自己的信息是否被過度收集?
王堅表示:“ 網約車其實也是一個數(shù)據(jù)的收集者,就是我們一個個體今天要從哪里到哪里,告訴了一家公司。當一個城市有幾十萬人出門時,這個城市不知道這些人從哪里到哪里,我個人覺得這是堵車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如果以后每一個出行的人都把他今天從哪里去哪里告訴這座城市,城市答應你不堵車了,我覺得大家會愿意做這件事情。當這樣的環(huán)境形成時,其實社會的效率是巨大的,這也是數(shù)字化帶來的一個非常便利的東西,但這是一種新的城市市民的文明規(guī)范。”
但周鴻祎有不同的看法:“ 今天進入數(shù)字文明時代,當整個人類社會都構建在數(shù)字化技術之上,你不覺得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脆弱嗎?比如最近幾年網絡攻擊就可以導致一個城市大面積停電,最近美國有一個油管輸送公司被俄羅斯的黑客攻擊,導致美國東海岸供油跟不上,進入緊急狀態(tài)。今天網絡安全的能力和攻擊能力都有了巨大的提升,如果在安全上沒有提前的防范、設計,很有可能一個人工智能的漏洞或者數(shù)字化漏洞就會導致嚴重的損失。”
什么時候要特別注意隱私安全?
缺少設計和制約的數(shù)字化進步同時意味著巨大的隱患,對用戶而言,什么時候要特別注意隱私安全呢?四位專家都給出了建議。
周鴻祎
我認為老百姓就問一個問題,就是收集的信息跟要用的功能有沒有關系?比如一個金融助貸的 App,要知道一個人有沒有貸款的資格,可能需要了解他的朋友們是誰,可能會收集通訊錄。但是一個買紅酒的軟件,使用者就買一瓶紅酒,軟件也要知道你的朋友是誰,聽起來就沒有邏輯。
可能有兩點你要特別注意:就是它要使用你的攝像頭、麥克風。如果你要打電話,當然要用麥克風,如果不是這種情況,就要稍微留意一下。
你根本就沒有要什么信息、東西,它就主動給你發(fā)來提供的東西,要小心,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如果你選擇拒絕還能走下去,那就永遠選擇拒絕,為什么呢?因為你選擇拒絕,你的服務還是可以保障的,所以一旦服務不保障以后,他一定還會再提示你。
信息不只是冰冷單調的數(shù)字,它承載了越發(fā)密集的交流、日常情感及生活,在可見的未來,越來越豐富的信息維度會被構建。
如今的大熱話題 “ 元宇宙 ”,讓人們看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未來世界,但同樣的,在科技快速發(fā)展的同時,和人們切身相關的隱私安全問題則需要更多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