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網(wǎng)友的心目中,要提升芯片性能,就要推動芯片工藝的進步,比如從7nm到5nm,再到3nm,再到2nm。
而過去的這些年,芯片廠商、晶圓廠商都是這么教育市場、教育消費者的,手機芯片、電腦從10nmn進步到7nm,再進步到5nm,再接著進入3nm……
事實上,當芯片進入到3nm后,要再提升工藝到2nm,甚至到埃米級(1埃米=0.1nm)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成本太高了,所以各大芯片廠商們,也一直在探索不靠提升芯片工藝,來提升芯片性能。
前幾天臺積電、ARM、英特爾等10大芯片廠商成立的Chiplet聯(lián)盟,其實也是這個目的,通過封裝各和種不同工藝,不同廠商的小芯片粒,達到工藝不變,性能提升的目的。
而在Chiplet聯(lián)盟成立之外,臺積電也辦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利用先進的3D封裝技術(shù),讓7nm的芯片,比5nm還要強。
3月3日,英國的AI芯片公司Graphcore發(fā)布了一款I(lǐng)PU產(chǎn)品Bow,采用的就是臺積電7納米的3D封裝技術(shù),也是全球首顆3D封裝的芯片。
這顆芯片的性能較上代提升了40%、功耗提升了16%,而單個封裝中的晶體管數(shù)量超過了600億晶體管。
按照業(yè)內(nèi)人士的說法,如果這顆芯片采用5nm工藝,未必比現(xiàn)在強,也就是說在采用了3D封裝技術(shù)后,7nm其實比5nm更強了。
3D封裝技術(shù)究竟是什么技術(shù)?我們知道以前的芯片封裝時,都是單個Die(硅片)進行封裝,要想芯片性能好, 要么Die(硅片)的面積更大,要么工藝再提升。
而3D封裝技術(shù)不一樣,采用的是幾塊Die(硅片)垂直疊加在一起,搞幾層一起封裝成一顆芯片,這樣減少了面積,減輕了重量,還提升了性能,因為單位面積內(nèi),Die的面積呈幾倍增加,自然晶體管的數(shù)量也是成倍增加了。
事實上,這也有一點像之前網(wǎng)上曝光的所謂的華為雙芯片疊加技術(shù),用兩塊14nm的芯片疊加起來,實現(xiàn)7nm芯片的性能。
但這個更徹底一點,不是兩顆芯片疊加,而是兩塊沒封裝的Die疊加,實現(xiàn)更強的性能,這遠比封裝成芯片后再疊加,強大的多,成本更低,性能更好,功耗也可控得多。
而這顆芯片的誕生,也證明了芯片性能的提升并不一定要提升工藝,也可以升級封裝技術(shù),向先進封裝轉(zhuǎn)移。
這無疑也是當前眾多芯片廠商需要考慮和選擇的另外一個方面了,特別是國內(nèi)芯片工藝無法進步時,這種封裝技術(shù),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