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258-7998(2014)01-0104-03
為了克服傳統(tǒng)靜態(tài)頻譜分配方式對網(wǎng)絡性能的約束[1],認知無線電技術[2]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通過認知用戶與授權用戶對頻譜共享[3],優(yōu)化頻譜資源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頻譜不足問題。受香農容量的限制,單純依靠優(yōu)化頻譜資源,系統(tǒng)容量將很快趨于飽和[4],很難滿足無線通信業(yè)務的需求。因此,MIMO CR系統(tǒng)得到了業(yè)界的廣泛關注[5],它在不增加系統(tǒng)帶寬和發(fā)射功率的條件下,能夠顯著提高系統(tǒng)容量。
由于分布式MIMO CR系統(tǒng)不存在中央處理器,因此認知用戶需不斷調整自身的發(fā)送方案以便對其他用戶采用的策略做出反應。根據(jù)上述情況,構建多用戶功率分配的非合作博弈模型[6],使認知用戶速率達到均衡狀態(tài)。受授權用戶和多用戶干擾的影響,認知用戶速率很難達到理想值。這些影響與用戶間的信道干擾有關,而預編碼矩陣能消除用戶間的信道干擾[7]。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文在發(fā)射端設置了適用于不同約束條件的預編碼矩陣,提出了預編碼與功率分配的聯(lián)合優(yōu)化算法。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授權用戶要求嚴格時,授權用戶約束條件是限制認知用戶速率的主要因素;授權用戶要求寬松時,多用戶干擾是影響認知用戶速率的重要因素。
授權用戶要求嚴格時,利用預編碼矩陣Wk將sk轉換成xk=Wksk,使認知用戶不受授權用戶的限制。這種情況下,認知用戶的發(fā)射天線數(shù)要不小于授權用戶與該用戶的接收天線和,即nT≥2×nR。
4 仿真分析
仿真環(huán)境如下:系統(tǒng)包含兩個認知用戶和一個授權用戶,每個用戶有4根發(fā)射天線和2根接收天線。假設認知用戶最大發(fā)射功率為Pk=1,所有認知收發(fā)端的距離d都等于1,所有認知發(fā)射端到授權用戶接收端的距離dsp都等于1。
授權用戶要求嚴格時,達到均衡后認知用戶的速率和與收發(fā)距離的關系如圖2所示。其中虛線表示未設置預編碼矩陣時的速率和,帶方框的實線表示設置預編碼矩陣后的速率和,帶加號的虛線表示MIMO系統(tǒng)中用戶達到均衡后的速率和。很明顯,未設置預編碼矩陣時,認知用戶的速率和接近零。而設置預編碼矩陣后,認知用戶的速率和有顯著提高。原因是,預編碼矩陣完全消除認知用戶對授權用戶的信道干擾,使認知用戶不受授權用戶的影響。設置預編碼矩陣的MIMO CR系統(tǒng)等同于MIMO系統(tǒng),兩個系統(tǒng)中用戶達到均衡后的速率和是一樣的,即圖中帶圓圈的實線與帶加號的虛線重合。
需要指出的是,未設置預編碼矩陣時,授權用戶不容許認知用戶對其產(chǎn)生干擾,認知用戶發(fā)射功率接近零;預編碼矩陣完全消除認知用戶對授權用戶的信道干擾,使認知用戶不受授權用戶的影響,認知用戶發(fā)射功率有明顯提高。
授權用戶要求寬松時,達到均衡后認知用戶速率和與收發(fā)距離的關系如圖3所示。其中虛線表示未設置預編碼矩陣時的速率和,帶加號的虛線表示設置預編碼矩陣后的速率和;帶方框的實線表示兩個單用戶MIMO CR系統(tǒng)的速率和。預編碼矩陣影響認知用戶發(fā)射功率,虛線表示的認知用戶發(fā)射功率分別是P1=0.501 16,P2=0.403 08,而帶加號的虛線表示的認知用戶發(fā)射功率分別是P1=0.397 4,P2=0.141 11。雖然認知用戶發(fā)射功率減小,但是預編碼矩陣消除多用戶干擾,認知用戶速率仍然增大。當然,認知用戶發(fā)射功率的影響有時會降低認知用戶速率,因為接收端還存在噪聲干擾,以及授權用戶的影響。帶加號的虛線與帶方框的實線重合,說明設置預編碼矩陣的認知用戶不存在相互干擾,這樣的多用戶MIMO CR系統(tǒng)如同由多個單用戶MIMO CR系統(tǒng)組成。
比較認知用戶速率和與接收天線的關系如圖4所示。其中虛線及帶加號的虛線表示未設置預編碼矩陣,實線及帶圓圈的實線表示設置預編碼矩陣。從圖中可以看出,預編碼矩陣改善了認知用戶的速率,接收天線的增加也改善了認知用戶的速率。
分布式MIMO CR系統(tǒng)中,受授權用戶和多用戶干擾的影響,認知用戶速率很難達到理想值。本文在發(fā)射端設置了適用于不同約束條件的預編碼矩陣,提出了預編碼與功率分配的聯(lián)合優(yōu)化算法,消除了用戶間的信道干擾,提高了認知用戶獲得的速率。
參考文獻
[1] FORCE F C C S P T. Report of the spectrum efficiency working group[R].[2002-11-15](2013-05-20).www.fcc.gov/sptf/files/SEWGFinalReport_1.pdf.
[2] HAYKIN S. Cognitive radio: brain-empower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J].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IEEE Journal on, 2005,23(2):201-220.
[3] 滕志軍, 楊旭, 韓雪. 基于多次博弈的認知無線電頻譜態(tài)分配算法[J]. 電子技術應用, 2012,38(7):041.
[4] GOLDSMITH A, EFFROS M, KOETTER R, et al. Beyondshannon: The quest for fundamental performance limits of wireless ad hoc networks[J]. Communications Magazine,IEEE, 2011,49(5):195-205.
[5] NGUYEN D N, KRUNZ M. Spectrum management and power allocation in MIMO cognitive networks[C].INFOCOM, 2012 Proceedings IEEE. IEEE, 2012: 2023-2031.
[6] SCUTARI G, PALOMAR D P. MIMO cognitive radio: A game theoretical approach[J].Signal Process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2010,58(2):761-780.
[7] PARK J, LEE B, SHIM B. A MMSE vector precoding with block diagonalization for multiuser MIMO downlink[J].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2012,60(2):569-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