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通信與網(wǎng)絡 > 設計應用 > 分層異構無線網(wǎng)絡中的干擾抑制技術及分析
分層異構無線網(wǎng)絡中的干擾抑制技術及分析
2015年微型機與應用第2期
徐志宇
(南京郵電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3)
摘要: 在無線網(wǎng)絡中,帶寬和降低功耗的需求導致小區(qū)的覆蓋范圍變小,這就要求減少用戶與基站的距離,進而增加系統(tǒng)容量。傳統(tǒng)宏蜂窩和低功率小蜂窩共存的異構網(wǎng)絡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統(tǒng)容量,但是宏蜂窩和小蜂窩的同層干擾和跨層干擾嚴重影響了系統(tǒng)性能。提出了分層干擾對齊預編碼技術,有效地緩解了同層干擾和跨層干擾。
Abstract:
Key words :

  摘  要: 在無線網(wǎng)絡中,帶寬和降低功耗的需求導致小區(qū)的覆蓋范圍變小,這就要求減少用戶與基站的距離,進而增加系統(tǒng)容量。傳統(tǒng)宏蜂窩和低功率小蜂窩共存的異構網(wǎng)絡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統(tǒng)容量,但是宏蜂窩和小蜂窩的同層干擾和跨層干擾嚴重影響了系統(tǒng)性能。提出了分層干擾對齊預編碼技術,有效地緩解了同層干擾和跨層干擾。

  關鍵詞分層異構網(wǎng)絡;干擾抑制;MIMO預編碼

0 引言

  能源消耗和電磁污染正在成為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都必須面對的重要社會和經濟挑戰(zhàn),未來的通信設施演進將不得不考慮這兩個因素[1]。用戶對于高速率、高質量的無線服務的需求正呈現(xiàn)爆炸式增長,傳統(tǒng)的宏蜂窩網(wǎng)絡已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主要表現(xiàn)為宏蜂窩的覆蓋范圍廣,頻率復用率低,系統(tǒng)容量有限;對路徑損耗較大的環(huán)境(例如室內、辦公場所),宏蜂窩無法形成有效的覆蓋,容易出現(xiàn)盲區(qū)和漏洞。

  小蜂窩技術很好地解決了以上問題。小蜂窩是一種低功率的家庭網(wǎng)絡,覆蓋范圍通常為10米到數(shù)百米,擴展了蜂窩網(wǎng)絡的覆蓋范圍,并給室內用戶提供高速率的數(shù)據(jù)服務[2-3]。小蜂窩通過高速有線回程鏈路與骨干網(wǎng)相連,并復用宏蜂窩頻率資源進行傳輸,形成了宏蜂窩和小蜂窩共存的雙層異構無線網(wǎng)絡。小蜂窩基站的覆蓋范圍較小,不會對宏蜂窩造成大的影響。小蜂窩不僅提高了頻率資源復用率,而且填補了宏蜂窩的覆蓋漏洞,被認為是有效提升系統(tǒng)容量的關鍵技術。

  從小蜂窩誕生的第一天起,如何控制宏蜂窩和小蜂窩以及不同小蜂窩之間的同頻干擾成為急需解決的核心問題。目前隨著MIMO技術的廣泛應用,使用MIMO預編碼可以有效地抑制分層異構無線網(wǎng)絡中的干擾[4-5]。

1 系統(tǒng)模型

  考慮一個含有3個小區(qū)的異構網(wǎng)絡模型,它由一個宏蜂窩、兩個小蜂窩構成,每個小蜂窩服務一個用戶,宏蜂窩同時服務兩個用戶。假設每個小蜂窩基站發(fā)射天線數(shù)為2,宏蜂窩基站發(fā)射天線數(shù)為4,所有的用戶接收天線數(shù)為2。為了簡單起見,基站向用戶傳輸一個流的數(shù)據(jù)符號矢量。用sk表示第k個用戶傳輸?shù)臄?shù)據(jù)符號矢量,發(fā)送功率滿足E{sk}≤P,nk表示加性高斯白噪聲矢量,方差。假設基站1是小蜂窩基站,對應的用戶1是小蜂窩用戶;基站2是宏蜂窩基站,對應的用戶2、用戶3是宏蜂窩用戶;基站3是小蜂窩基站,對應的用戶4是小蜂窩用戶。Hi,j表示第j個基站到第i個用戶的信道矩陣,每個元素都是獨立同分布,滿足均值為0、方差為1的復高斯隨機分布。vk、wk分別表示第k個用戶的預編碼矢量和第k個用戶的接收矢量。

  第k個用戶的接收信號可以表示為:

  12.jpg

  每個用戶的傳輸速率為:

  3.png

  自由度定義為:

  4.jpg

2 分層干擾對齊預編碼方案

  分層干擾對齊預編碼算法順序地設計預編碼矢量,先設計發(fā)送天線數(shù)少的小蜂窩基站,使干擾信號對齊到一個自由度較小的空間,然后再設計發(fā)送天數(shù)較多的宏蜂窩基站,抑制宏蜂窩信號對用戶的干擾。

  整個干擾抑制算法步驟如下:

 ?。?)設計小蜂窩用戶的預編碼矢量。

  首先考慮宏蜂窩用戶2和用戶3,把來自小蜂窩1和3的干擾對齊到同一信號子空間:

  span(H2,1 ν1)=span(H2,3 ν4)(5)

  span(H3,1 ν1)=span(H3,3 ν4)(6)

  式(5)保證了小蜂窩1和小蜂窩3對用戶2的干擾位于同一信號子空間,式(6)保證了小蜂窩1和小蜂窩3對用戶3的干擾位于同一信號子空間。span(·)表示矩陣列張成的空間。式(5)和式(6)保證了每個小蜂窩用戶有自由度為1的信號子空間來傳輸數(shù)據(jù)。由于H2,1和H3,1是可逆的,式(5)和式(6)可表示為:

  7.png

  可以得到小蜂窩用戶的預編碼矢量[6]為:

  89.png

  其中,eig(·)表示矩陣的特征向量。

 ?。?)設計每個用戶的接收矢量。

  設計接收矢量來消除小蜂窩基站對本用戶的干擾:

  w1=null((H1,3 ν4)H)(10)

  w4=null((H4,1 ν1)H)(11)

  w2=null((H2,1 ν1)H)=null((H2,3 ν4)H)(12)

  w3=null((H3,1 ν1)H)=null((H3,3 ν4)H)(13)

 ?。?)設計宏蜂窩用戶的預編碼矢量。

  設計宏蜂窩用戶的預編碼矢量來消除宏蜂窩信號對所有用戶的干擾:

  H~YDQTZ5Z1U[_V_GNUZ1)5Y.png

  至此,所有用戶的預編碼矢量和接收矢量都已算出。此方案可以完全消除同層干擾和跨層干擾。該算法的優(yōu)點是宏蜂窩和小蜂窩的預編碼矢量和接收矢量是單向構造,小蜂窩預編碼矢量構造時僅需要知道小蜂窩基站到用戶的信道信息,接收矢量和宏蜂窩預編碼構造需要知道信道信息和小蜂窩預編碼矢量,簡化了預編碼矢量和接收矢量的計算過程。此外,這樣設計預編碼矢量可以使異構網(wǎng)絡的自由度達到4[7]。

3 仿真結果及分析

  假設宏蜂窩的半徑為1 000 m,小蜂窩的半徑為30 m,宏蜂窩用戶到宏蜂窩基站的距離為500 m,宏基站發(fā)射天線數(shù)為4,小蜂窩發(fā)射天線數(shù)為2,用戶天線數(shù)為2。圖1為小蜂窩用戶SINR的CDF曲線。

001.jpg

  從圖1可以看出,分層干擾對齊有效地抑制了同層干擾和跨層干擾。另外,與其他方法相比,分層干擾對齊的總容量更高。圖2所示為網(wǎng)絡可達到的總的傳輸速率對比,可以看出在TDMA算法中,不同的時隙分配給不同的小區(qū),因此宏蜂窩和小蜂窩之間沒有干擾,每個小蜂窩基站向本小區(qū)用戶發(fā)送兩個數(shù)據(jù)流,宏蜂窩基站向每個宏蜂窩用戶發(fā)送兩個數(shù)據(jù)流,形成多用戶MIMO系統(tǒng),可以在3個時隙達到8/3個自由度[8]。分層干擾對齊可以達到最大的自由度4。

002.jpg

4 結論

  通過分層干擾對齊可以完全消除異構網(wǎng)絡中的同層干擾和跨層干擾,簡化了求解預編碼矢量和接收矢量的計算過程,以后的工作是把這種算法推廣到更為一般的情況下。

參考文獻

  [1] Chen Yan, Zhang Shunqing, Xu Shugong, et al. Fundamental trade-offs on green wireless networks[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11,49(6):30-37.

  [2] CHANDRASEKHAR V, ANDREWS J G, GATHERER A. Femtocell networks: a survey[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08,46(9):59-67.

  [3] CALIN D, CLAUSSEN H, UZUNALIOGLU H. On femto deployment architectures and macrocell offloading benefits in joint macro-femto deployments[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10,48(1):26-32.

  [4] CHENG S M, LIEN S Y, CHU F S, et al. On exploiting cognitive radio to mitigate interference in macro/femto heterogeneous networks[J].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11,18(3):40-47.

  [5] JEONG Y, QUEK T Q S, SHIN H. Beamforming optimization for multiuser two-tier networks[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2011,13(4):327-338.

  [6] GOLUB G, LOAN C V. Matrix computation(second edition)[M]. The Johns Hopkins Press, Baltimore, Maryland, 1989.

  [7] JAFAR S, FAKHEREDDIN M. Degrees of freedom for the MIMO interference channel[C].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07,53(7):2637-2642.

  [8] SPENCER Q, SWINDLEHURST A L, HAARDT M. Zero-forcing methods for downlink spatial multiplexing in multiuser MIMO channels[C].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2004,52(2):461-471.


此內容為AET網(wǎng)站原創(chuàng),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