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shù)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通信與網(wǎng)絡 > 設計應用 > 一種3D MIMO增強的物理層安全方法
一種3D MIMO增強的物理層安全方法
2015年微型機與應用第14期
孟慶民1,2,劉傳順1,2,岳文靜1,2,曾桂根1,2
(1.南京郵電大學 信號處理與傳輸研究院,江蘇 南京210003; 2.南京郵電大學 無線傳感器與寬帶無線通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江蘇 南京210003)
摘要: 由于具有把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處理從方位角擴展到仰角的能力,三維MIMO(3D MIMO)技術(shù)在近年來引起越來越多的關(guān)注。研究適合的三維空間信道模型(3D SCM)是3D MIMO技術(shù)研究的一個基本步驟。在回顧了二維信道模型和一種三維雙極化信道模型之后,提出了一種3D MIMO增強的物理層安全方法,研究了基站天線下傾角、移動臺天線仰角對期望用戶安全容量的影響。此外,還評估了相鄰小區(qū)干擾的影響。
Abstract:
Key words :

  摘  要: 由于具有把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處理從方位角擴展到仰角的能力,三維MIMO(3D MIMO)技術(shù)在近年來引起越來越多的關(guān)注。研究適合的三維空間信道模型(3D SCM)是3D MIMO技術(shù)研究的一個基本步驟。在回顧了二維信道模型和一種三維雙極化信道模型之后,提出了一種3D MIMO增強的物理層安全方法,研究了基站天線下傾角、移動臺天線仰角對期望用戶安全容量的影響。此外,還評估了相鄰小區(qū)干擾的影響。

  關(guān)鍵詞MIMO通信三維信道模型;安全容量

0 引言

  近年來,隨著5G研究的進展,三維空間信道模型引起了學術(shù)界和工業(yè)界越來越多的關(guān)注。3GPP/3GPP2的25.996規(guī)范[1]定義了基于幾何的二維空間信道模型,該信道模型僅考慮水平維度方位角的功率譜,而3D SCM改進之處在于同時考慮水平和垂直維度的功率譜。在基站端采用大規(guī)模陣列天線的情況下,3D SCM可能增加實際信道建模的準確性。自從2007年以來,許多研究項目組已開展了3D SCM的基礎(chǔ)和實驗工作[2-4],但是關(guān)于3D SCM的較完整的研究工作僅在近年來才依次展現(xiàn)。參考文獻[5]基于3D SCM來研究下一代蜂窩系統(tǒng)中的全維MIMO(FD-MIMO),即一種大規(guī)模MIMO技術(shù)。參考文獻[6]研究了三維空間的信道衰落模型,主要評估了不同無線環(huán)境下垂直維度的角度擴展。參考文獻[7]研究了面向5G研究的3D SCM。此外,還有很多工作研究3D MIMO設計,如參考文獻[8]研究了蜂窩網(wǎng)絡中采用協(xié)調(diào)3D波束成型的干擾管理方案,參考文獻[9]研究了三維雙極化信道模型下預編碼設計。受上述研究的啟發(fā),本文先簡述2D和3D的信道建模[1-2,10],接著回顧了一種采用極化天線陣列的3D SCM,它有助于提高信道建模的準確性,也便于評估所提出的新型物理層安全方案的性能。

  無線通信中的物理層安全正在成為一個研究熱點,參考文獻[11]研究了一種物理層安全容量的定義,即期望用戶和監(jiān)聽用戶的互信息速率的差值。參考文獻[12]研究了如何通過中繼協(xié)作來提高無線網(wǎng)絡物理層的安全性能。參考文獻[13]研究了一種引入人工噪聲來提高系統(tǒng)安全容量的方法。在此,提出并評估一種3D MIMO增強物理層安全方法。

1 MIMO空間信道模型

  1.1 二維空間信道建模

  3GPP/3GPP2的25.996規(guī)范[1]提出了一種僅含有水平維度的角度功率譜、未考慮垂直維度的角度功率譜的2D SCM。這里先簡述二維模型的一種水平方向的幾何表示。在XY平面上,BS和MS分別表示LOS(視距傳輸)路徑上的、基站處的分離角和移動臺到達角,n,m,AoD和n,m,AoA代表第n個路徑簇中第m個子路徑在基站處的分離角和移動臺的到達角,v代表移動臺的速度方向。每個SCM信道包含N個離散的路徑簇,每個路徑簇中包含M個子信道(下文考慮M=20)。BS表示基站(Base Station),MS表示移動臺(Mobile Station)?;荆ㄏ聵藄)和移動臺(下標u)之間的第n個信道衰落系數(shù)h(t)參照參考文獻[5]的定義。

  1.2 三維空間信道建模

  考慮一種簡化三維雙極化信道模型。這里,垂直維度的信道模型在YZ平面,其中BS和MS分別表示LOS路徑上的基站處的分離角和移動臺到達角,~5%CRDW5{V6PM(CY@6$7Y2V.jpgn,m,AoD和~5%CRDW5{V6PM(CY@6$7Y2V.jpgn,m,AoA分別代表第n個路徑簇中第m個子路徑在基站處的分離角和移動臺的到達角。當同時考慮水平維度和垂直維度的功率譜時,信道即為3D SCM。基站和移動臺之間的信道衰落系數(shù)定義如式(1)[5]所示。在式(1)中,rs為發(fā)射天線的位置矢量,xs、ys、zs為發(fā)射天線位置矢量對應x、y、z軸的值,]}N_}MV6GY9HY5N~W_ES@FD.jpg代表相應的分離角在基站端的天線增益,M0]BZJ}T6IUIXNF{C8BVP4D.jpg代表相應的到達角在移動臺端的天線增益。

  1.jpg

  1.3 天線輻射功率計算

  二維空間信道模型下的角度功率譜定義[10]為:

  2.png

  三維空間信道模型下的角度功率譜定義為:

  3.png

  其中,垂直維的F{`53DSENQTYN$RJBDTI~NB.png為基站天線下傾角,GH(~5%CRDW5{V6PM(CY@6$7Y2V.jpg)為水平維度功率譜。

2 期望用戶安全容量研究

  基于上述3D MIMO模型,提出一種城市宏小區(qū)環(huán)境下的3D MIMO增強的物理層安全方法。參考文獻[4]結(jié)果顯示,隨著發(fā)射機與接收機之間距離增加,垂直維的仰角擴展變小。因此,這里之所以考慮該場景,是因為其傳播信道含有比較大的仰角擴展,從而便于實現(xiàn)一種物理層安全。

  2.1 城市傳播場景

  考慮一種簡化的COST 231 Hata城市傳播模型[1]。小區(qū)覆蓋范圍為300 m×300 m。定義基站的天線數(shù)為t,期望用戶和監(jiān)聽用戶的天線數(shù)均為r,基站和期望用戶以及基站和監(jiān)聽用戶之間的傳播路徑為LOS。等效基帶的用戶接收信號為:

  4.png

  其中,發(fā)射信號x為t×1列矢量;接收信號y為r×1列矢量;n表示r×1維的AWGN(加性高斯白噪聲)噪聲矢量;H為r×t維的用戶下行信道矩陣,其元素為h或式(1)中的h,分別對應2D SCM或者3D SCM信道模型;P為基站的發(fā)射功率;路徑損耗L定義與多個系統(tǒng)參數(shù)有關(guān),如基站和移動臺高度、載波頻率等[1]。假設基站和移動臺(期望用戶和監(jiān)聽用戶)是在同一個水平方向,則水平方向基站分離角和移動臺處到達角都是0。仿真中只考慮單徑情況,系統(tǒng)仿真參數(shù)如表1所示。期望用戶和監(jiān)聽用戶的速率[11]為:

  56.png

  安全容量定義為期望用戶和監(jiān)聽用戶之間的速率差,即:

  R=Cd-Ce(7)

  2.2基站下傾角和仰角對安全容量的影響

  基于表1的系統(tǒng)仿真參數(shù)進行仿真評估,結(jié)果如圖1和圖2所示。

003.jpg

001.jpg

  圖1和圖2的初步結(jié)果顯示:當增加基站的下傾角或者期望用戶天線的仰角時,系統(tǒng)安全容量會呈現(xiàn)震蕩,當基站的下傾角恰好指向期望用戶時,安全容量將會達到最大值。

  2.3 相鄰小區(qū)干擾對安全容量的影響

  本小節(jié)將考慮受到相鄰基站干擾的情況。這里,期望用戶和竊聽或監(jiān)聽用戶由基站A提供服務,當受到相鄰小區(qū)基站B的干擾情況下,期望用戶和監(jiān)聽用戶的接收信號為:

  89.png

  其中,LdA、LdB分別為基站A和基站B到期望用戶的路徑損耗,HSAD、HSBD分別為基站A和基站B到期望用戶的下行信道矩陣;LeA、LeB分別為基站A和基站B到監(jiān)聽用戶的路徑損耗,HSAE、HSBE分別為基站A和基站B到監(jiān)聽用戶的下行信道矩陣;基站A和基站B的發(fā)射功率都為P;xA為基站A發(fā)射信號,為有用信號;xB為基站B發(fā)射信號,為干擾信號。

3 仿真結(jié)果和分析

  下面將評估小區(qū)內(nèi)期望用戶的安全容量(bit/s/Hz)。

  3.1 基站下傾角的影響

  考慮基站下傾角為4°~13°。根據(jù)圖1,隨著基站下傾角的增大,期望用戶的安全容量呈現(xiàn)震蕩,當下傾角為9°左右時,期望用戶的安全容量最大。

  3.2 移動臺仰角的影響

  考慮移動臺仰角為4°~13°范圍。根據(jù)圖2,隨著移動臺仰角增大,期望用戶安全容量呈現(xiàn)震蕩,當下傾角為7°左右時,期望用戶安全容量最大。期望用戶仰角和基站下傾角同時在8°左右時,安全容量最大。

  3.3 相鄰小區(qū)干擾的影響

002.jpg

  相鄰小區(qū)干擾對安全容量的影響如圖3所示。圖3含有3部分的條柱子圖,第1部分是期望用戶互信息速率,第2部分是監(jiān)聽用戶互信息速率,第3部分是安全容量。在每一個部分,每個子圖左邊的條柱代表無相鄰小區(qū)干擾,網(wǎng)格條柱代表有相鄰小區(qū)干擾。由圖3可見,當期望用戶和竊聽或監(jiān)聽用戶同時受到相鄰小區(qū)的干擾情況下,兩者的互信息速率將同時會下降。但是由于期望用戶的下降幅度值更大,因此安全容量也相應減小。

4 結(jié)論

  三維MIMO技術(shù)正成為5G研究一個子方向。本文回顧了擴展到垂直維的一種改進3D SCM模型。本文提出了一種3D MIMO增強的物理層安全思想,通過計算機仿真評估了基站下傾角、仰角等參數(shù)對期望用戶安全容量的影響。此外,還評估了存在相鄰小區(qū)干擾時的性能。該工作將為未來3D MIMO增強的物理層安全方法提供有益借鑒。

參考文獻

  [1] 3GPP TR 25.996 V10.0.0.Spatial channel model fo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simulations[S]. 2011.

  [2] KY?魻STI P. Winner II channels models, IST-4-027756 WINNER II[R]. D1.1.2 V1.1, 2007.9.

  [3] Zhang Yu, Zhang Jianhua, SMITH P J, et al. Reduced complexity channel models for IMT-advanced evaluation models for IMT-advanced evaluation[J]. EURASIP Journal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2009, doi:10.1155/2009/195480.

  [4] THOMAS T A, VOOK F W, MELLIOS E, et al. 3D extension of the 3GPP/ITU channel model[J]. 2013 IEEE 77th Vehiculer Technology Conference(VTC Spring),2013:1-5.

  [5] NAM Y H, NG B L, SAYANA K, et al. Full-dimension MIMO(FD-MIMO) for next generation cellular technology[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13,51(6):172-179.

  [6] Zhang Jianhua, Pan Chun, Pei Feng, et al. Three-dimensional fading channel models: a survey of elevation angle research[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14,52(6):218-226.

  [7] MONDAL B, THOMAS T A, VISOTSKY E, et al. 3D channel model in 3GPP[J]. Communications Magzine, IEEE, 2015,35(8):16-23.

  [8] SEIFI N, Zhang Jun, HEATH R W, et al. Coordinated 3D beamforming for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in cellular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14,13(10):5396-5410.

  [9] Han Yu, Jin Shi, Li Xiao, et al. Design of double codebook based on 3D dual polarized channel for multiuser MIMO system[J].  EURASIP Journal on Advances in Signal Processing, 2014:111.

  [10] R-REP-M.2135-1-2009. Guidelines for evaluation of radio interface technologies for IMT- Advanced[S]. 2009.

  [11] BARROS J, RODRIGUES R D. Secrecy capacity of wireless channels[J]. 200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06:356-360.

  [12] Dong Lun, Han Zhu, PETROPULU A P, et al. Improving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security via cooperating relays[J].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2009,58(3):1875-1888.

  [13] GOEL S, NEGI R. Guaranteeing secrecy using artificial noise[J].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08,7(6):2180-2189.


此內(nèi)容為AET網(wǎng)站原創(chuàng),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