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AWE2016)已然成為智能家居產品的展示盛典。今年組委會還特別為智能家居單獨開辟一個展館,將展區(qū)面積從6000平方米增加一倍至12000平方米,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以前是要教育廠商如何實現智能,現在基本是廠商推著我們做,智能家電普及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惫疟彪娮涌萍糃EO劉宗孺對記者說。作為杭州一家專注于智能家居單品、解決方案和服務公司的高層,劉宗孺在智能家居行業(yè)已浸染多年,對行業(yè)的火爆程度有著切身體驗。
但與之相對應的是,在智能家居從概念到落地的過程中,終端消費市場里感興趣的人多出手購買者卻很少。據易觀智庫發(fā)布的《中國智能家居專題研究報告2015》,在2930個被訪者中,超過50%的人對智能家居產品有一定了解,但購買過的被訪者比例僅為9.5%。
“智能家居產品能否落地終究還是在于產品的體驗問題,背后考驗的則是每一家企業(yè)的技術能力。”劉宗孺說。在他看來傳統智能家居很難落地,大多集中于做豪宅別墅等小眾市場,成套打包售賣,價格高昂,不論是智能窗簾也好還是智能音響,其所謂的智能功能大多是錦上添花,而非“must to have”(必備的)?!爱a品設計不能為了智能而智能,為了控制而控制,應該是提供一種生活方式、一個生活場景給到用戶,簡單而言是消費體驗的升級?!眲⒆谌姹硎?。
在美的M-smart智慧生態(tài)計劃發(fā)布會上,美的首席技術官胡自強也提及同樣的問題?!爸悄芑⒎呛唵蔚募臃?,而是建立在核心功能基礎上,深入挖掘用戶需求后做出的延展與智能升級。智能化必須以產品為基礎,智能是0,是基礎之上的迭代升級,沒有前面的1,智能化這個0只是概念,無法落地?!?胡自強說。
打破僵局的方法之一在于完成從單品到系統的模塊化智能?!癟o C端必須要慢慢教育,從價格較低、使用頻次高的小單品來慢慢引導用戶?!眲⒆谌嬲J為智能家居無需用大套裝的形式讓用戶必須做出選擇使用哪個品牌,而是可以從一個小的WiFi插座、遙控器或者微波爐、空調等切入讓用戶接受智能,通過對用戶的教育培養(yǎng),逐漸增加單品,再達到全屋智能。“這和智能電視的普及一個套路,需要對用戶慢慢培養(yǎng)?!眲⒆谌嬲f。
標準不統一是智能家居普及所面臨的另一大難題。入局智能家居主體日漸多樣,僅從AWE上各色各樣的展商就可見一斑:格力、格蘭仕等傳統硬件企業(yè)進行智能化轉型,京東、騰訊等平臺服務型互聯網企業(yè)憑借雄厚技術和云服務能力,提供交易平臺、云平臺等。此外樂視、小米等消費電子型互聯網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公司、房地產、家裝企業(yè)等都在切入智能家居市場。
但背后緊跟的卻是各自在垂直領域發(fā)展的不同服務商,目標用戶、功能定位的差異,導致技術路線、通訊協議及使用標準的不同,想要真正實現一個控制板控制所有不同型號的家居產品難上加難。
事實上各家都深知統一標準之于整個市場的重要性,但都希望自己的標準能夠成為行業(yè)標準也是不爭的事實。在行業(yè)標準一時難以制定的情況下,開放合作才能激活智能功能,提升產品穩(wěn)定性。如今海爾的U+平臺與生態(tài)圈、華為Hi-Link、美的去中心化的M-Smart都相繼推出,將用戶、供應商以及外部開放資源連通起來,共同服務于生態(tài)圈用戶。隨后生態(tài)圈再與生態(tài)圈對接,或將加速智能家居產業(yè)標準的出臺。
當這些匯集各個家電領域的數據開始互聯互通并進行交換的時候,基于大數據的人工智能應用開始有更大的商業(yè)價值?!斑@些數據會清楚地告訴廠商用戶偏好什么樣的功能,每個功能的使用頻次,并分析用戶有哪些潛在需求,從而減少偽需求的出現,提升用戶體驗和產品差異價值?!盇yla物聯網聯合創(chuàng)始人Phillip Chang對記者說。
不過未來一段時間正如劉宗孺所言,“大一統的標準需要博弈,兩三年之內一定還是這樣的狀態(tài),依然要拼渠道,拼用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