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通信與網絡 > 業(yè)界動態(tài) > 影響到5G產業(yè)和測試的4大因素分析

影響到5G產業(yè)和測試的4大因素分析

2017-01-24

ITU-R(國際電信聯盟無線電通信組)和3GPP都對5G做了相應的定義,這個定義非常類似,主要覆蓋3個方向。第一,更大數據吞吐的帶寬,更好的數據體驗,即5G要提供超過10 Gb/s的峰值數據傳輸速率。第二,大規(guī)模的機器通信,物物交流,即5G要能兼容超過100 個。第三,高可靠低時延通信,即5G要提供小于1 ms的時延,以保障任務關鍵型的一些應用,比如自動駕駛、遠程醫(yī)療等。

在近日的易維訊年度中國ICT媒體論壇上,NI中國地區(qū)市場開發(fā)經理姚遠指出,回顧2016年5G的發(fā)展,有兩件值得回顧的事情。第一是去年上半年火起來的NB-IOT(窄帶物聯網),在2月份的巴塞羅那MWC上被很多中國公司提起;另一個是年底華為公司主推的Polar碼被3GPP最終確定為5G eMBB(增強移動寬帶)場景的控制信道編碼方案?!霸?G不斷標準化的歷程中,我覺得這些算是小小的技術里程碑。”

1485156675686041867.png


姚遠表示,根據多年行業(yè)積累,NI公司總結出了4個可能影響到5G產業(yè)和測試的觀點。

第一個觀點:原型化推動5G從概念走向現實

原型化是在5G的標準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它是后面的原理,可以推動5G從概念走向現實。其中,軟件無線電是非常重要的技術實現手段。在軟件無線電中,最重要的其實是軟件部分,在CPU、GPU等上面的軟件實際上需要設計者自己開發(fā)、定義射頻等硬件的功能。這會面臨很多挑戰(zhàn),例如軟件定義的工具都是分立的,無法用一種語言完成5G的開發(fā),需要學習不同工具實現5G的技術構想,因此,一整套比較完整的做軟件無線電原型化的工具是重要的。

第二個觀點:帶寬是未來無線通訊在5G時代最重要的

5G的趨勢要提供給消費者一個進入式的、非常好的數據體驗,這就需要帶寬?!?G或者說通訊的發(fā)展就是一個帶寬的發(fā)展史,是人類能不能掌握足夠好的帶寬資源,做我們想做的事情?!币h說。

從最早的1991年時GSM時代9.6 Kbps的數據帶寬,到1998年GPRS時代 40 Kbps的數據帶寬,到2001年UMTS時代384 Kbps的數據帶寬,到2008年HSPA時代42 Mbps的數據帶寬,再到2010年LTE 時代通過載波聚合的方式實現了100 Mbps的數據帶寬,最后到未來2020年5G商用時,我們希望實現10 Gbps的峰值數據傳輸速率、高速移動時能達到100 Mbps的數據傳輸速率。

5G時期對于頻譜的使用有一個創(chuàng)新的觀點,即在移動通訊的應用上希望能夠使用毫米波。毫米波作為一個全新的頻譜或波段,需要通過信道測量去了解這個波段的特點,去測試它的氣損、雨損等。接著就需要在實驗室里實現毫米波的通訊原型。

1485156675780030796.png


以諾基亞為例,它在2014年使用73 GHz頻段,用1*1單入單出的架構,實現了2.3 Gbps的峰值數據傳輸速率;2015年大幅度提升設計架構,有2GHz的帶寬,在73 GHz頻段上通過使用2*2的架構雙進雙出,將峰值傳輸速度提升到了5G定義中的10 Gbps以上;2016年,通過提升調制的方式,進一步將峰值傳輸速度提升到14.5 Gbps以上,并且是經過檢驗之后的真實傳輸速率。

第三個觀點:測試智能設備的爆發(fā)式增長

隨著物聯網的發(fā)展,包括可穿戴設備在內設備量將出現爆發(fā)式的增長,需要用到的通訊的設備量也是爆發(fā)性增長。根據Gartner的預測,到2020年,將有超過500億的設備被接入到移動互聯網。傳統(tǒng)的測試手段(DUT-Centric)無法測量如此大的數據,不可能用500億種測試結構來測500億個設備,那么應該如何測試?

我們可以做一個范式轉移,把它歸歸類。以做智能家居的NEST為例,它有一個電子溫度計與家庭的空調、加濕器等相連,可以根據溫度變化控制智能家居設備的開關。這樣的集大成者里面有各式各樣的傳感器、電源、WIFI等,需要用一個更加平臺化的方式做測試,用模塊化的儀器應對它。

第四個觀點:時間決定一切

自動駕駛、遠程醫(yī)療等任務關鍵型應用對于延遲和穩(wěn)定性有更高的要求。以無人駕駛為例,機器需要分辨大量場景中的物體,并做出決定。如何模擬這些場景,如何將這些場景讓實驗者們非??焖俚倪M行仿真,需要一個系統(tǒng)上的辦法。

不同技術中,從時延和靈活性來排序的話;Backplane Timing非常精確,但靈活性不高;Structured Dataflow比較高延遲,但有很好的靈活性。不同的技術可以幫助完成應對不同針對任務關鍵型應用要求的一些場景。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