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上市的傳聞最近接連不斷,據香港經濟日報報道,科網“獨角獸”小米有望成為本港首批“同股不同權”上市公司,小米已基本準備就緒,將會趁聯(lián)交所下周公布上市制度咨詢結果完成最后拼圖,或許最快將在今年5月份提交在香港上市的申請,隨后在內地以CDR(中國存托憑證)的形式上市??磥硇∶走@是要曲線實現(xiàn)在國內上市的目的。
(圖片來源:香港交易所官網)
在2017年12月港交所發(fā)布了《有關建議設立創(chuàng)新板的框架咨詢文件》的市場《咨詢總結》,根據收到的反饋,港交所決定接納尚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未來采用不同投票權架構的新經濟公司,赴港上市。
同時,港交所預計在5月通過“同股不同權”的上市模式,被認為是為小米“量身定做”,同時還可以吸引更多的內地公司赴港上市。畢竟在2014年錯失了阿里巴巴這塊大蛋糕這件事情上,香港市場已經有了深刻的反思。
如果小米最終實現(xiàn)“A+H”同時上市,其實也并不意外。如今,A股市場仍以傳統(tǒng)行業(yè)權重股為龍頭,金融地產、工業(yè)和原材料等產業(yè)“挑大梁”,產業(yè)結構偏傳統(tǒng),所以制造A股中的“BATJ(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是目前中國資本市場的重要任務,如果放棄更多的優(yōu)秀企業(yè)到香港或者美國上市,十分不利于中國資本市場的發(fā)展。不過,目前CDR仍有技術問題尚未解決,落地細則還沒有出臺,在業(yè)內人士看來,小米的雙股流通或許不會那么快實現(xiàn)。
據悉,小米有信心將自己的估值做到1000億美元以上。但從最近小米股東售股動向來看,小米目前的估值在650到700億美元左右,與2014年最后一次估值相比,增長了至少有200億美元。如果此數(shù)據為真,小米將沖刺中國第三大科技股,僅次于阿里巴巴和騰訊。
國內很多大型企業(yè)紛紛跑到境外上市,卻不選擇境內,問題出自何處
深究其原因,莫過于時間限制和海內外市場開放程度的不同。
國內A股實行嚴格的審核制度,時間上大概需要兩到三年,戰(zhàn)線較長。而如今互聯(lián)網更迭迅速,幾乎沒有幾個企業(yè)有大把時間來耗下去。反觀美股,阿里巴巴在2014年4月提交IPO招股書到9月份掛牌上市,耗時僅5個月。(2014年,阿里巴巴由于港交所的同股同權限制,最終無緣香港市場轉向美國上市。)
相比之下,在A股上市成功的歐萊雅,從2011年開始籌備,2016年從港股轉向內地,2017年末才正式上市。在相同的一個時間長度內,阿里巴巴已經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融資。
再者,海外融資的開放程度也遠大于內地,美股市場定價略高,因此,美國市場還有充足的資本來源和更多的集資渠道,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很大。
但是凡事有利也有弊,在美國資本市場融資的成本很高,我國企業(yè)還要面臨美國復雜的法律挑戰(zhàn)以及輿論的壓力,關鍵是還得樹立好自己良好的國際形象。
若成功上市,13年和格力董明珠的賭注將是誰輸誰贏?
讓我們把時間調回2013年12月12日,2013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獲獎名單揭曉,分別是小米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雷軍、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雷軍在頒獎現(xiàn)場里許下諾言:“請全國人民作證,五年之內,如果我們的營業(yè)額擊敗格力的話,董明珠董總輸我一塊就行了”,而董明珠則回應“不可能,要賭就賭十個億?!?/p>
雷軍和董明珠曾經為期5年的賭注,2018年底將到期,吃瓜群眾表示十分激動,到底誰輸誰贏?
賭約很快就要到期,我們先分別來看一下這幾年小米和格力的發(fā)展。
2014年,小米的營收額達743億,估值450億美元。同年,格力電器的營收達到1400億元,市場占有率居第一名。
2015年,小米慣用的粉絲經濟、饑餓營銷似乎越來越不起作用了,小米開始瘋狂布局線下市場。格力也似乎遭遇了困境:從2015年開始,格力電器營收均沒有超過2014年水平。
2016年,小米的出貨量不斷下滑。而格力電器在2016年營收僅為1083.03億元。
2017年,小米手機在第二季度的出貨量為2320萬臺,殺進全球五強,比去年同期的1470萬臺增長58%,營業(yè)額已突破1000億元。而2017年前三季度,格力營收也創(chuàng)下2012年以來新高。
近日,在董明珠的一次訪談中,她回應了與雷軍的10億賭約。董明珠表示:“小米因為還沒有上市,其真實的銷售業(yè)績還沒辦法來確認,小米不是上市公司,雷軍怎么說也看不到。小米如果真的上市了,我就愿意兌現(xiàn)。不過,上市后不是看市值,還是要看你的銷售。”
如今,一旦小米能夠成A股或H股市場成功上市,小米估值可達650-700億美元,而目前格力的市值為3188億元,約503.69億美元。到時,小米的市值就有可能超過格力,不過這并不是銷售額的勝出,所以,誰輸誰贏還真挺有懸念的。
總的來看,小米在移動和互聯(lián)網的催促下,走的更快。而小米和格力的未來還是要由市場說了算,只有贏得用戶,才能贏得未來。
小米的成功之路:布局已涉及生活各個領域,并將“高性價比”植入消費者對小米的印象。
小米已成立八周年,雷軍超前的預測—以低價智能手機為入口,建立了小米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龐大市場。小米抓住了智能機的風口,迅速把小米手機做成了行業(yè)標簽,顯然,他成功了,小米是新時代下中國制造和移動互聯(lián)網的完美結合。
然而,就在2016年的夏天,雷軍在閉門會上還承認,“這段時間是我們的一個谷底?!?/p>
2015和2016年小米遇到了什么問題?
雷軍的解答是:一、小米線上渠道增長減緩;二、高性價比商業(yè)模式的普適性受到挑戰(zhàn),這種挑戰(zhàn)在從線上往線下走的時候更加突出;三、快速成長中伴隨的管理風險。
若是說2015到2016年的小米跌入低谷,不見天日,那么2017年的小米則是“鳳凰涅槃,浴火重生”,48歲的雷軍力挽狂瀾,小米首開全面屏先河,MIX 2贏得良好的口碑,線下店做得風生水起。到2017年末,小米生態(tài)鏈公司已發(fā)展至70多家,其中有30家生態(tài)鏈企業(yè)發(fā)布了產品,40多家的產品正在研發(fā)。從移動電源到空氣凈化器、手環(huán)、凈水器、代步工具、智能機器人......小米的生態(tài)鏈龐大如巨人。
雷軍甚至定下了5年內投資100家生態(tài)鏈企業(yè)的目標。“我們的想法是用小米模式切入100個細分領域,帶動整個智能硬件的發(fā)展,把小米從一個大船變成整個艦隊。這是在2014年我們過了100億美元時提出的計劃。”
用傳統(tǒng)營銷理論來分析,小米的細分市場是什么?平民市場!所以,他所有的策略都是圍繞一般工薪階級的用戶。
平民用戶有什么特點?拿手機來說,他們不愿意花高價在手機上,但又想要手機功能十分齊全。小米的出現(xiàn),便為他們指明了購買方向,并不時向用戶征求意見,給用戶回饋,使消費者感到自己備受重視。
但是,小米確實也給我們帶來了高性價比的手機和良好的用戶體驗,使得山寨機沒有了容身之處。如果小米一味的搞營銷,而忽略了最本質的產品品質問題,基本就萬劫不復了。
小米在國外市場的最大支持者竟是印度
據這份截至2018年2月1日的IDC報告顯示,小米是目前全球第五大智能手機品牌,僅次于蘋果、三星和華為。而2017年小米手機銷量能在全球逆襲的原因,主要還是2016年銷量實在太過凄慘,畢竟
2016年低銷量的襯托之下,2017年的銷量猛增也就見怪不怪了,其次,小米在吸收了2016年的慘痛教訓之后,于2017年推出的新產品,再次獲得了廣泛用戶的認可,其中主要用戶來自于中國以及印度。
2017年小米手機銷量在全球逆襲,主要得益于中國市場以及印度市場。
在印度市場,小米完成了10億銷售目標,可能小米手機經濟實惠的特性更能符合印度人的消費觀。另外,小米還進軍了俄羅斯、西班牙市場,并將持續(xù)擴增在歐洲市場的影響力。
可能有人會提出問題,華為在國外的名氣更大,為何小米銷量竟然也如此之高?從本質上來看,華為終究是一個通訊公司,并不是手機公司,它在國外是影響大,但小米是名氣大,小米原創(chuàng)很強,它的網絡直銷、性價比、全面屏等數(shù)次引領手機潮流。
小米在現(xiàn)在這個時間點選擇上市十分機智,它已經沖出了低谷,如今火氣正旺,在國外市場也占到了一定的份額,并且雷軍也愿意改變策略,比如布局線下、拓展國際市場等,相信投資人們看到小米飛速增長的銷售額也是滿心歡喜。
總之,還是要恭喜雷布斯,趕上了最好的時機,有助于將小米做大做強。
對于小米公司而言,上市既是新的開始,更是新的挑戰(zhàn)。(互聯(lián)網視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