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通信與網(wǎng)絡 > 設計應用 > 具有射頻監(jiān)測能力的雷達接收前端技術
具有射頻監(jiān)測能力的雷達接收前端技術
張秋艷,王超,陳嚴君
(中國電子信息產(chǎn)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第六研究所,北京 100083)
摘要: 雷達系統(tǒng)在雷達信號、雷達干擾信號、多徑信號、雜波信號等復雜電磁信號共同作用下工作性能受到嚴重影響。為厘清雷達系統(tǒng)輸入信號與輸出現(xiàn)象之間的影響機理和作用規(guī)律,開展了具有射頻監(jiān)測能力的雷達系統(tǒng)接收前端技術研究。該接收前端基于CPCI總線架構采用多種模式的信號耦合和采樣方式,對雷達系統(tǒng)接收前端通道中的各個關鍵節(jié)點進行信號提取,為雷達信號接收通道多路徑耦合效應和復雜電磁環(huán)境多要素疊加效應的機理研究提供基礎測試平臺和測量數(shù)據(jù)。
中圖分類號:TN98
文獻標識碼:A
DOI: 10.19358/j.issn.2096-5133.2018.08.014
中文引用格式:張秋艷,王超,陳嚴君.具有射頻監(jiān)測能力的雷達接收前端技術[J].信息技術與網(wǎng)絡安全,2018,37(8):58-61.
Radar receiving front-end technology with frequency monitoring capability
Zhang Qiuyan,Wang Chao,Chen Yanjun
(The 6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he radar system is seriously affected by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complex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such as radar signals, radar jamming signals, multi-path signals, and spurious signals.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mechanism and effect of the influence between the input signal and the output phenomenon of the radar system, the radar system receiving front-end technology with radio frequency monitoring capability is studied. The receiving front-end is based on the CPCI bus architecture, and uses multiple modes of signal coupling and sampling to extract the signal of each key node in the radar system receiving front-end channel,which provides basic test platforms and measurement data for the multi-path coupling effects of radar signal receiver channels and the mechanism of multi-element additive effects in complex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s.
Key words : radar receiver; radio frequency monitoring; complex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CPCI bus

0  引言

 

復雜電磁環(huán)境是現(xiàn)代和未來戰(zhàn)場最突出的特征之一,作為電子信息裝備,雷達系統(tǒng)的探測能力更是受到電磁環(huán)境的嚴重制約[1]。當前雷達系統(tǒng)在復雜電磁環(huán)境效應下的性能研究主要依托于雷達對抗效果評估系統(tǒng)開展的,這類系統(tǒng)不僅價格昂貴,同時系統(tǒng)硬件條件已經(jīng)固化和封裝,沒有預留和引出專門針對復雜電磁環(huán)境效應研究的中間量測試端口,只能以實際雷達的最終顯示結果對干擾現(xiàn)象進行分析,這種分析對于單一干擾源對雷達的影響效應是可行的,但是,當多源干擾或復雜電磁環(huán)境要素增加時,僅通過最終結果來分析復雜電磁環(huán)境對雷達系統(tǒng)的影響效應是非常困難的[2]。

因此,研究、建立復雜電磁環(huán)境下雷達探測能力的評估平臺與試驗方法顯得十分重要。本文旨在設計研究具有射頻監(jiān)測端口的雷達接收前端,該前端設備實現(xiàn)在接收通道中關鍵信號流動環(huán)節(jié)處的信號監(jiān)測,為電磁環(huán)境多要素疊加效應機理研究提供硬件基礎和必需的數(shù)據(jù)支撐。

 

1 工作原理

 

接收機采用高精度測量雷達系統(tǒng)普遍使用的單脈沖測角方式。單脈沖測角雷達需同時兼顧比幅/比相兩種體制。比幅體制下,雷達接收機射頻前端具有和通道、差通道兩個接收支路。比相體制下,坐標平面內(nèi)有兩個通道。因此,接收前端設計為基于CPCI總線架構的雙通道鏈路結構,形成和差兩個接收支路,分別用于接收和支路信號與差支路信號。

接收前端采用超外差變頻鏈路,主要由限幅器、低噪放、混頻器、中放、濾波器、本振等組成,同時各關鍵器件模塊前后采用耦合器引出射頻監(jiān)測點。雷達接收前端將頻率范圍為3.1 GHz~3.5 GHz、功率范圍為-100 dBm~-30 dBm的目標回波信號,通過超外差變頻鏈路變頻至70 MHz中頻,中頻最大輸出功率為0 dBm。接收前端原理框圖如圖1、圖2所示。

 

 


 

2  系統(tǒng)設計

 

2.1 系統(tǒng)指標要求

 

接收前端關鍵技術指標: 

接收頻率范圍: 3.1 GHz~3.5 GHz; 

雷達信號帶寬:1 MHz、2.5 MHz、5 MHz可選; 

噪聲系數(shù): ≤3 dB; 

接收靈敏度:-100 dBm; 

接收動態(tài)范圍:-100 dBm~-30 dBm; 

接收通道增益:優(yōu)于70 dB; 

中頻頻率:70 MHz,帶寬5 MHz; 

輸出中頻電平:≥0 dBm; 

帶內(nèi)起伏:≤3 dB; 

鏡像抑制:≥60 dBc; 

諧波抑制:≥30 dBc; 

雜散抑制:≥50 dBc。

 

2.2 電路設計

 

接收前端主要包括和通道和差通道,兩通道采用相同的設計鏈路。由于超外差接收機具有雜散低、鏡像抑制高等特點,設計采用超外差接收機二次變頻方案,并選擇高中頻減小混頻干擾對目標信號的影響。設計將輸入頻率范圍為3.1 GHz~3.5 GHz、功率范圍為-100 dBm~-30 dBm的目標回波信號與頻率范圍為7 GHz~7.4 GHz的可變本振信號混頻,輸出頻率為3.9 GHz的第一中頻信號,該信號通過與頻率為3.97 GHz的固定本振混頻,輸出頻率為70 MHz的中頻信號,該信號送至中頻采集模塊進行后續(xù)采樣和解調(diào)。根據(jù)靈敏度、輸出信噪比、輸出中頻電平計算接收機增益為80 dB,具體增益分配至射頻低噪聲放大器及第一中頻及第二中頻放大器處。詳細電路設計如圖3所示。

 

微信截圖_20180925093955.png

3 關鍵技術指標設計分析

 

3.1 定向耦合器影響分析

 

射頻監(jiān)測接口為雷達接收前端的非功能端口,所以該接口的設計不會在功能上對射頻通道產(chǎn)生影響,同時又能夠?qū)崿F(xiàn)引出監(jiān)測點、對射頻通道各關鍵節(jié)點信號進行監(jiān)測的目的。通過對監(jiān)測接口引出信號的分析,可以得出該節(jié)點處射頻通道中主通路信號的頻率、功率等關鍵參數(shù)。

本設計中采用定向耦合器對射頻通道向外引出監(jiān)測點。因定向耦合器的插入損耗影響接收機的靈敏度,若將插入損耗為0.3 dB定向耦合器放置于低噪聲放大器的前級,接收機靈敏度約降低0.3 dB。因信號已經(jīng)過放大,此節(jié)點后再接入的定向耦合器對接收機靈敏度不再有影響。為了避免多個耦合器同時添加對系統(tǒng)靈敏度的影響,設計采取功率補償?shù)姆椒▽︸詈掀鲙淼挠绊戇M行調(diào)節(jié)。功率補償?shù)姆椒ㄓ袃煞N,一種是逐級功率補償,也就是處理過程中在耦合器前對該點的功率進行調(diào)節(jié),先進行增益放大,再添加耦合器;另一種是在所有耦合器的最終輸出端添加一個低噪放大器,對模塊進行最終的一次性功率補償。 

逐級功率補償方式由于其反復地放大衰減,造成系統(tǒng)功率的不穩(wěn)定,隨著環(huán)境溫度的變化變化較大。從性能上分析,反復地放大衰減將抬高雜散功率,對系統(tǒng)的指標造成影響。 

最終一次性功率補償方式可以有效地對由耦合器的插入損耗造成的系統(tǒng)功率衰減進行功率調(diào)節(jié),使系統(tǒng)的雜散影響降到最低。另外該接收模塊由增益控制,輸出功率控制在-60 dBm以上,所以,不會有小信號輸出,單次功率調(diào)節(jié)對系統(tǒng)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經(jīng)過以上考慮,最終采用單次功率放大的方法來補償耦合的加入對功率的影響。多級定向耦合器的總插入損耗不大于6 dB,接收前端可通過放大器補償多級定向耦合器插損,因此多級定向耦合器對接收前端后級輸出功率影響較小。 

為了研究耦合器對系統(tǒng)的影響,對定向耦合器進行了功率及相位測試。耦合器輸入頻率為3.5 GHz、功率為-20 dBm的連續(xù)信號,測試得到耦合端輸出的信號功率為-9.98 dBm,同時從耦合器輸出端測試到的信號功率為-20.57 dBm。由測試結果可知添加一個耦合器對主路信號的衰減值小于0.6 dB。測試結果如圖4~圖6所示。

通過以上的功率和相位測試可知,在3.1 GHz~3.5 GHz頻段范圍內(nèi),耦合器的添加不會對主路信號的相位產(chǎn)生任何影響,單個耦合器的添加,會對主路產(chǎn)生不大于0.5 dB的插入損耗。通過功率補償,不會影響主路功率的變化。

 

3.2 增益分配設計

 

因接收機動態(tài)范圍大,且要求靈敏度較高,所以需要在接收通道中對增益進行分配,分配到射頻低噪放、頻率為3.9 GHz的第一中頻和頻率為70 MHz的第二中頻中去。 

接收前端通道設計中使用的限幅器的插入損耗為1 dB,低噪聲放大器增益為30 dB,混頻器的插入損耗為8 dB,中頻放大器組采用自動增益控制放大器,由圖3所示詳細電路設計圖可知通道總增益約為85 dB,滿足設計指標要求。 

同時,為保證混頻器的本振功率處在合理范圍內(nèi),在接收前端的變頻過程中進行了檢波電路設計。在變頻過程中,檢波器將對輸入信號的功率進行采樣檢波,檢波的電平值反映出該采樣點的功率,同時,檢波電路中的模數(shù)轉換器對該電平值進行數(shù)據(jù)采樣,并對衰減器進行實時控制,從而實現(xiàn)對輸出功率的自動控制。

 

 

 


3.3 混頻雜散設計

 

雷達接收前端采用超外差式接收機變頻方式,通過兩次變頻將雷達目標信號下變頻至中頻信號,第一次混頻輸出固定頻率中頻信號3.7 GHz,該信號經(jīng)窄帶濾波器濾波后與固定頻率3.97 GHz本振信號進行第二次混頻,混頻得到頻率為70 MHz中頻信號,該中頻信號經(jīng)窄帶濾波輸出。因此混頻雜散主要由第一次混頻引起,通過混頻雜散計算軟件對接收前端的第一次混頻雜散進行軟件仿真計算。計算中輸入信號頻率范圍為3.1 GHz~3.5 GHz,輸入信號諧波計算次數(shù)為3次,本振信號頻率范圍為7 GHz~7.4 GHz,本振信號諧波計算次數(shù)為3次,計算輸出混頻雜散。 

由圖7所示混頻雜散計算結果可知,設計中5次雜散抑制大于65 dB,滿足設計指標要求。

 

 

 

微信截圖_20180925095047.png

 

4  性能測試結果與分析

 

設計研制的雷達接收前端達到的技術指標如表1所示。輸入的測試信號頻率范圍為3.1 GHz~3.5 GHz,功率范圍為-100 dBm~10 dBm,第一本振信號頻率范圍為7 GHz~7.4 GHz,功率范圍為-10 dBm~10 dBm,第二本振信號頻率為3.97 GHz,功率范圍為-10 dBm~10 dBm。

 

微信截圖_20180925095103.png

 

由表1可知,雷達接收前端整機測試結果符合設計要求。同時,該接收前端在變頻鏈路的低噪聲放大器與混頻器前后均設計了定向耦合器,用于進行射頻監(jiān)測,共設計了6個射頻監(jiān)測端口供外部設備進行測量分析。

 

5  結論

 

本文提出一種具有射頻監(jiān)測能力的雷達接收前端技術,解決了現(xiàn)有雷達及雷達測試系統(tǒng)無法在接收過程中對復雜電磁環(huán)境的影響效應進行有效分析和測量的問題。該技術用于對多干擾源及多要素疊加的電磁環(huán)境作用下的接收機單通道特性及通道間的特性測試,測試結果可供雷達系統(tǒng)設計人員和調(diào)試人員參考分析,為提高雷達系統(tǒng)的整體性能提供了必要的測試手段[3]。同時,該接收前端基于CPCI總線架構,體積小、操作和控制方便,易于進行改進和二次開發(fā)。

 

參考文獻 

[1] 胡進.復雜電磁環(huán)境下雷達探測能力的定量描述[J].航天電子對抗,2017, 33(1):32-35.

 

[2] 王培章,邵尉,余同彬,等. 寬帶一體化接收前端技術的研究[J].微波學報,2012 (8):319-321.

 

[3] 蒙妍,張林讓,彭煒杰. 雷達多通道接收機測試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J].電子科技,2017,30(10):5-7,11.

 

(收稿日期:2018-05-13)

 

 

作者簡介:

張秋艷(1986-),女,碩士,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射頻電路、微波系統(tǒng)、硬件電路。

王超(1982-),男,博士,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安全。 

陳嚴君(1984-),男,碩士,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嵌入式技術、電子技術。

 

 

 

 


此內(nèi)容為AET網(wǎng)站原創(chuàng),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