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設備市場,處于整個半導體產業(yè)鏈的上游。無論是IDM、Fabless、還是Foundry,芯片元器件都要通過工廠制造才能體現出其現實價值和市場需求情況,而無論是制造還是封測,都必須依賴相應的半導體設備。
全球半導體設備格局
根據SEMI最新發(fā)布的統(tǒng)計數據,北美半導體設備制造商4月份的銷售額為22.6億美元,已經連續(xù)7個月超過20億美元,較3月份的22.1億美元增長2.2%,較2019年4月的19.3億美元增長17.2%。
根據SEMI此前公布的數據,2020年1月、 2月北美半導體設備制造商的銷售額分別為23.4億美元、 23.7億美元,前3個月的同比增長率分別為22.9%、26.2%、20.1%, 增幅均在20%以上。
從地區(qū)銷售情況來看,中國臺灣是2019年半導體設備的最大市場,銷售額增長了68%,達到171.2億美元,占比28.65%。中國大陸以134.5億美元的銷售額保持第二;其次是韓國為99.7億美元,受存儲市場大幅下滑影響,韓國2019年半導體設備銷售額下降了44%。
在半導體設備生產商方面,歐美及日本處于絕對領先地位。2019年全球半導體設備生產商中,前十名全部來自歐美和日本。
在全球半導體設備行業(yè),市場集中度一直很高。2019年全球排名前十的半導體設備生產商總計實現銷售590.41億美元,較2018年的615.43億美元同比下降4.07%。其中,美國的應用材料以134.68億美元的銷售額霸占了全球半導體設備生產商第一的位置,荷蘭的ASML以127.7億美元銷售額緊隨其后。
在半導體設備領域,2019年全球半導體設備生產商的銷售額前5的公司,有3家來自美國,而且應用材料已經連續(xù)多年位列第一了。目前,美國公司的設備遠銷全球,幾乎所有的晶圓代工廠都會用到美國的設備。分類別來看,各項半導體設備的每類產品均被前1-4家公司寡頭壟斷:
光刻機:EUV100%來自ASML,ASML在光刻機市場處于絕對壟斷地位;
刻蝕設備:硅基刻蝕主要被Lam和AMAT壟斷,介質刻蝕主要被TEL和Lam壟斷;
薄膜設備:CVD主要被日立、Lam、TEL、AMAT壟斷,PVD被Lam和AMAT壟斷;
顯影設備:TEL處于絕對壟斷地位;
離子注入機:70%來自應用材料,18%來自Axcelis Technologies;
清洗設備:主要來自DNS、Lam、TEL等;
CMP:70%來自Applied Materials,26%來自Ebara;
熱處理:被Applied Materials、日立國際電氣、TEL壟斷;
去膠設備:PSK、Lam、日立高科技、屹唐半導體等;
工藝檢測設備:KLA市場份額50%,Applied Materials占12%,日立高科技占10%;
劃片/減薄機:日本DISCO絕對壟斷;
測試設備:被泰瑞達和愛德萬雙寡頭壟斷。
國內設備產業(yè)體系形成,優(yōu)勢企業(yè)初步具備進口替代能力
設備制造業(yè)是半導體產業(yè)的基礎,是完成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環(huán)節(jié)和實現集成電路技術進步的關鍵。
所需專用設備主要包括晶圓制造環(huán)節(jié)所需的光刻機、化學/物理汽相沉積(CVD/PVD)設備、刻蝕機、離子注入機、工藝檢測設備等;封裝環(huán)節(jié)所需的切割減薄設備、度量缺陷檢測設備、鍵合封裝設備等;測試環(huán)節(jié)所需的測試機、分選機、探針臺等;以及其他前端工序所需的擴散、氧化及清洗設備等。
這些設備的制造需要綜合運用光學、物理、化學等科學技術,具有技術壁壘高、制造難度大、設備價值及研發(fā)投入高等特點。
得益于國內需求、政策支持、資本、人才儲備,中國半導體制造具備突破的基礎。中國IC產業(yè)處于“前有追趕目標,后無潛在對手”的國際格局中,“全球最大半導體消費市場”的地位是中國“后發(fā)優(yōu)勢”的重要基礎之一。
疊加國家戰(zhàn)略、資本實力、全球研發(fā)人才的儲備,推動硅材料、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及裝備實現國產化突破的基礎堅實而穩(wěn)固。
目前中國本土半導體設備產業(yè)中已涌現出一批優(yōu)秀企業(yè),國產半導體設備逐漸呈現譜系化發(fā)展,其中在細分領域走在國內前列的企業(yè)包括:
北方華創(chuàng)(刻蝕設備、薄膜沉積設備、清洗設備等)、中微公司(刻蝕設備)、長川科技(測試設備)、晶盛機電(硅片生長、加工設備)、上海微電子(光刻設備)、沈陽拓荊(薄膜沉積設備)、中科儀(真空獲得設備、薄膜沉積設備)、盛美半導體(清洗設備)、華海清科(CMP設備)、南京晶升能源(硅片生長設備)等。
本土設備企業(yè)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最“壞”的時代亦是最好的時代。我們認為總體上國產設備產業(yè)必然受益,但產業(yè)鏈各環(huán)節(jié)的差異會很大。國產化須符合最樸素商業(yè)邏輯,即技術或配套實力優(yōu)于進口,這樣才會有持續(xù)需求,光靠補貼和支持難以誕生優(yōu)質企業(yè)。
因此,本土設備企業(yè)也面臨最“壞”的時代,因為唯有技術準備充分的企業(yè)才能勝出。但我們認為,在芯片需求持續(xù)上升、國產化投資加快、國家戰(zhàn)略支持的大背景下,中國大陸本土半導體制造企業(yè)的崛起有望帶動一批本土優(yōu)秀企業(yè)共同成長,國產設備有望借助大陸晶圓產線的密集投資而實現滲透率提升,迎來最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