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在2018年上半年的主流旗艦X21發(fā)布了差不多有一周了,在這款機器發(fā)布之前,我寫了一篇展望性質的文章,從自己了解的層面,說了X21可能有的方方面面更新?,F(xiàn)在來看,那篇文章大部分都還算說到了點子上,可以小小的自豪一下,但唯獨對其采用 SoC——驍龍660 AIE把錯了脈。對于這個問題,雖然此前發(fā)了一條長微博略做了說明,但還是覺得說得不夠明白,干脆就擴展一下吧。
軟硬兼施的智慧再進化
對于驍龍660 AIE這塊看上去“陌生”又“熟悉”的SoC,在 vivo X21 發(fā)布會的當晚引發(fā)了頗多揣測。到底僅僅是改了個名字還是一個具備全新AI的新解決方案?之前我的長微博是這么說的:
“AIE后綴的加入,感覺是高通更多是為了解決合作伙伴在推廣上的問題。因為現(xiàn)在蘋果A系列處理器,海思,MTK都有物理的AI處理單元,而高通為了給終端廠商省成本,是通過HVX向量處理器,CPU,GPU這些運算單元,加上軟件SDK一起實現(xiàn)的。雖然從運算能力和兼容性上,已經發(fā)展到第三代的驍龍神經處理引擎并不比物理單元差(卷積運算層數(shù)超過120層,之前了解到麒麟970大約是50層,P60的聯(lián)發(fā)科不告訴我),兼容性也很好,畢竟從820時代就有了,但是依舊解決不了宣傳認知的問題,因為消費者會說:你沒有就是沒有。討不了口彩很吃虧啊?!?/p>
所以一開始,驍龍660 AIE讓我有點小小的“失望”,因為從此前透露的信息來看,X21上使用的驍龍660 AIE,與此前以及最近推出的各款采用該平臺的驍龍660并無二致,最大的區(qū)別可能只是命名方式。但在我進一步深入了解之后,卻發(fā)現(xiàn)了隱藏在背后的“玄機”:在這個已經不在單純由硬件驅動的智能手機新時代,如何利用全套的解決方案令SoC中的 CPU、GPU甚至HVX向量處理器等各種計算單元有機組合,在已經快速普及的AI人工智能應用中提升執(zhí)行效率和結果,是處理器廠商和手機廠商需要共同解決的事情。這個事情就好比同樣的發(fā)動機裝配在不同的汽車中,可能帶來完全不同的駕駛和操控體驗。軟硬件一體化的年代,如何利用深度優(yōu)化讓SoC發(fā)揮其最大化的特性以服務于消費者體驗,才是重點。
驍龍660AIE就是這樣的一個『軟硬兼施』體驗升級的存在。
在vivo X21發(fā)布的同時,vivo同步推出了一個全新的人工智能品牌形象Jovi,以強調vivo自身在人工智能技術方面的技術實力。這項AI智能體系在整合了智慧識屏、智慧引擎、AI美顏等等消費者可以明確感知的AI利益點背后,是高通全套的 AI SDK 方案與 vivo 產品化經驗緊密合作的結晶:相較于之前采用驍龍660的機型,vivo X21 在AI相應應用上的體驗有了明顯的進步——不僅僅是更快速的響應,更有更精確的用戶行為預判和指引。當然,而為了配合合作伙伴這樣的品牌動作,高通也“啟用”了這樣的一個新的SoC定名:驍龍660AIE。此次和 vivo在 AI 上的戰(zhàn)略合作,也是驍龍660AIE的首次華麗亮相。
既然是新應用模式和新戰(zhàn)略合作的戰(zhàn)略合作,怎能沒有個『不一樣的』的名字來讓消費者更清楚的了解新方案的優(yōu)勢呢?高通可是吃過這種虧的:還記得早先的手機處理器核心大戰(zhàn),高通的老對手MTK在那個時候推出的MT6752/6753,一度被稱為神U,不僅8核架構讓合作伙伴在終端推廣的時候得到了十足的火力支援,更是讓“核心越多,性能越強”這樣的概念在消費者的心中種了草——盡管當時四核的驍龍600其實并不在各方面落后于競品。高通不得不應對市場輿論的慣性認知倉促推出的首款八核處理器驍龍615系列SoC,結果因為倉促上馬各方面的表現(xiàn)都不盡如人意,在業(yè)界廣受詬病。若不是最后依靠四核架構的驍龍820,完敗MTK的10核心旗艦Helio X20,破了“多核就是強”的理論神話,之后又用驍龍625穩(wěn)住陣腳,強勢收割MTK最擅長的中低端市場,并輔以基帶優(yōu)勢強攻MTK的最短板,現(xiàn)在手機SoC的市場的格局還真不好說。君不見現(xiàn)在高通整個中高端,包括旗艦系統(tǒng)又全部回到8核架構了么?
而轉到今天的芯片AI之戰(zhàn)呢??全球主要的智能手機SoC流派,蘋果A11 BIONIC,華為麒麟970,三星Exynos 9810,甚至連MTK剛剛推出的Helio P60,全部都已經宣稱搭載了獨立的神經網絡處理器物理單元。反觀高通,從驍龍820起步的高通AI SDK方案已經走到了驍龍845的第三代,無論在性能、兼容性等諸多方面,高通的解決方案在實際的AI應用中都不落下風。但正如前所說,在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里,保守的傳播方式自家合作的小伙伴在宣傳上卻總占不到什么優(yōu)勢。而這個問題,我也不只一次詢問過高通這條線的負責人,包括QCT集團的掌門人阿蒙,以及AI技術的產品負責人,得到的回答都還是:“目前我們依舊相信AI SDK方案是很優(yōu)秀的,獨立的神經網絡處理器物理單元必要性并不大。”
偉大的改革開放的總設計設計師鄧小平先生曾經說過:“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無論是利用 AI SDK 充分調動 CPU、GPU、HVX甚至是 DSP 的計算能力綜合調控分配達成優(yōu)秀的 AI 計算效果和效率,還是利用 APU 或 NPU 獨立計算,只要能讓消費者體驗到完整、優(yōu)秀的智慧體驗,就是好的解決方案。于是乎,借著vivo這次發(fā)布會,將驍龍SoC的AI能力推向一個高峰的機會,高通也就順水推舟的耍了一把“花槍”,讓自家合作的小伙伴們擁有了可以和競爭對手正面對抗的能力——最起碼吆喝起來不吃虧了。
AI的“真相”
在這里,我就不得不把已經隨處可見的智能手機AI這個東西再大致的解析一下,因為了解了智能手機AI的架構,就可以讓我們更加清楚的認識到AI是如何在智能手機上實現(xiàn)的。
一個比較簡單的AI應用,大約構成是這樣的在這個構成中,我們見得最多的TensorFlow,Caffe等知名的AI名詞,就處于上圖綠色部分之中,其運行所需要的運算能力,就需要通過Android NN這樣的API向下對NPU、或是類似于NPU的各個處理器進行調用。
而高通驍龍660 AIE中所指的人工智能引擎(AI Engine)的構成就是硬件(Hexagon向量處理器、Adreno GPU、Kryo CPU)+ 軟件工具(SNP SDK、Android NN、Hexagon NN)這些構成,或者說,這些軟件與硬件加在一起,就可以構成一個足以對抗甚至超越競爭對手獨立NPU運算能力的人工智能架構。那么,高通為什么這樣堅持自己這樣的AIE架構呢?
其實對比來看就可以知道,蘋果、海思與三星這三家智能手機大廠,其推出的帶有獨立NPU的處理器,幾乎都是自家的智能手機產品在使用。而與過往的CPU、GPU、ISP這些處理單元最大的不同,NPU處理器的功效發(fā)揮,除了自身本來的硬件運算能力之外,跑在其上的算法重要性更是不可小覷。而這些大廠,都擁有龐大的軟件團隊針對性的強化自家NPU的運算效率,比如單華為一家的軟件團隊,人數(shù)就多達數(shù)萬人,而這樣恐怖的家底,與高通有著深度合作的各家小伙伴們幾乎都不具備,那他們怎么辦呢?
在國內,有大量的知名廠商,基于高通驍龍平臺的AI引擎,在提供著各式各樣的解決方案,比如語音方案有百度的Duer OS、阿里的AliGenie、面部識別方案有Face++、商湯科技、拍照算法有ArcSoft虹軟、騰訊的安全等等,在這些廠商提供的解決方案基礎上,各家智能手機廠商就可以通過自身的研發(fā)與努力,將AI的功能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從而形成自家獨特的AI功能并最終形成最終的產品競爭力。
在vivo X21發(fā)布會上展示的各種相關的AI功能,都是通過成熟的高通驍龍AI引擎,以及上述方案提供商的解決方案,再加上vivo自家研發(fā)部門的小伙伴一起努力實現(xiàn)的。而從產品本身的AI特性上來年,vivo研發(fā)部分的努力也是相當重要的,也許正因為如此,高通方才愿意將驍龍660 AIE這樣的名號交給vivo來使用。同時,正如vivo負責技術研發(fā)的副總裁施玉堅所說:“高通驍龍是成熟的平臺,驍龍AI SDK也是可以直接通過JAVA和Caffe/Caffe2以及TensorFlow這些人工智能架構直接編寫應用,比物理NPU的封閉系統(tǒng)要開放很多。所以未來相信有更多人工智能應用出現(xiàn)在高通平臺上,讓更多人體驗人工智能科技是vivo的目標,選擇更成熟開放的高通人工智能引擎660 AIE也是順理成章。”
看到這里,各位朋友應該明白所謂AI的真相了:獨立的NPU固然重要,但如何讓它與算法、解決方案一起,最終為用戶提供體驗良好的AI功能才是最終的目標,在這一點上,不管是何種手段,只要能提供足夠的運算能力,就是好的AI解決方案。不過,個人認為,高通采用多核異構計算的方式解決AI引擎的運算能力很有可能是暫時的,因為在最新的驍龍845平臺中,高通加入了一個全新的DSP微架構,實現(xiàn) 8位性能翻倍,但功耗卻比前一代產品節(jié)省了兩倍,按這樣的迭代升級節(jié)奏,驍龍平臺要出現(xiàn)獨立的AI計算單元,并不是沒有可能性。
寫在最后
好了,進入例行的BB時間。通過這篇科普文,各位朋友應該能對當下很多關于智能手機AI的問題有了一個比較系統(tǒng)清晰的了解,同時也應該能明白驍龍660 AIE這枚SoC到底是何方神圣??赡苡信笥岩f“這樣的做法不是在偷換概念么?”但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概念轉換,不僅僅是一個營銷的推廣話術而已,而是高通與vivo,希望能攜手一起,向消費者提供更明確清晰的信息。這絕非是什么錯誤,而是必須要進行的說明。消費者可以借此了解到自己的手機,從智能手機,慢慢向“智慧”手機進化的根本推力是什么,對吧?